不做“手机控”

——观漫画《家庭聚餐》有感

广州大学附属中学初三(3)班 邱咏捷

《教育导报》
2024年第26期(总第3921期) 导报四版

漫画通常给人的印象是幽默搞笑。可今天我看了一幅名为《家庭聚餐》的漫画,却无法让人开怀大笑。

漫画描述了这样的情景:这天是老父亲的生日,儿女们都从外地赶回家来参加家庭聚餐。4个儿女刚在餐桌前坐下,便各自掏出手机,要么看短视频、要么浏览新闻、要么刷朋友圈、要么线上聊天……却没有人陪老父亲说说话,也没有人起筷与老父亲吃饭,那一道道丰盛的饭菜凉在了餐桌上,而坐在旁边的老父亲则满面愁容,貌似前来搭桌的一个陌生人。

为什么家庭聚餐变了味,让老父亲在生日当天如此伤心?似乎是一部部手机“绑架”了儿女们,让儿女们沉浸于手机世界的“忙碌”中不能自拔,都争分夺秒地与手机“交流”去了,根本顾不上老父亲。在手机、亲人两者之间,年轻人更热衷于手机里的世界。如今,手机让我们随时随地可以通过微信视频通话,“天涯若比邻”成为现实,但手机只是一个机器,这种“隔屏”的陪伴,并不能代替相守与探望,也无法代替现场交谈、家人一起唠家常的幸福感。

这幅漫画让我想起前几年的网课时光。那时,我们不得不以微信、QQ课堂、腾讯会议、电视课堂等进行线上学习。上课时,我们只能看见老师在屏幕里讲课,却看不到同学们举手的身影,看不到发言的同学那激情澎湃的模样,更不能即时与同学们一起相互讨论,碰撞思维的火花。显然,网课是单调乏味的,没有热烈的人文氛围,我当时是多么地期盼回到课堂,和老师、同学一起面对面地互动呀!

科技确实能让生活更美好。然而,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手机是冰冷的机器。著名哲学家笛卡尔也曾说过:“人不是机器,人是有心灵、有理性的。”我们要有精神向往,不能总做“手机控”,不应成为手机的附属品。我们要勤奋地阅读各类好书,不断从中汲取知识精髓,让每一条知识的涓流都注入思想的海洋,为我们的成长增添新动力。

广州大学附属中学初三(3)班 邱咏捷

指导教师 王琪

点评

文章语言流畅、结构井然有序,由画面描写至现实描写,故事虽平凡,却刻画出了“刷手机”这一与现代人息息相关的日常情景。叙事与议论相结合,引出观点,升华了主题“人要有精神向往”。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