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进入小学高年段,“小升初”的衔接与过渡成为了许多家长关心和担忧的问题。3月16日,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教研员吕红霞在成都市泡桐树小学西区分校,为家长们讲解了“小升初”衔接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支持、帮助孩子做好过渡期的准备。
提前准备不等于提前焦虑
“孩子马上就要上初中了,您现在的心情是怎样的?”活动现场,吕红霞邀请家长们在开心、期待、平静、紧张、焦虑等描述词中选择最贴合自己内心感受的词语,不少家长选中了焦虑与担心。“我很期待孩子的成长与蝶变,但期待之中难免也有不安,会担心他去不了理想中的学校,也会担心他读初中后,成绩上落后于人。”一位妈妈说出了大多数小学高年级段家长的心声。从小学进入初中是孩子成长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大多数家长也是第一次面临孩子“小升初”的过渡与适应问题。择校、辅导、监督……在孩子们体会到升学压力前,家长们的担忧似乎已先行一步。
吕红霞肯定了家长们未雨绸缪的意识,不过她也指出:“别低估了孩子觉察情绪的能力,即便大人不说,他们也有所感受。家长的心情不管是焦虑、压力,还是平静、期待,都会传递并影响孩子。”对此,她提醒家长,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孩子以怎样的状态进入初中,会影响甚至决定他们整个初中阶段的生活质量、学习质量。
不过,光有对孩子的关心、担心,并不足以帮助他们以良好的精神面貌迎接新生活。为了帮助家长反观、自省,吕红霞分享了一份她对孩子们做的小调查。调查中,孩子们需要填写“提到初中生活,爸爸妈妈说得最多的一句话”,结果显示,“要好好学习,多多努力。”“初中更难,不要掉以轻心,小心跟不上。”是孩子们最常听到的告诫,而调查榜单上加油、鼓励的话语却只有寥寥几句。
“身为家长,我们总觉得自己一门心思为了孩子,却并没有给孩子真正需要的。”吕红霞也向家长们展示了孩子的心声——“希望爸爸妈妈能尽量少批评我,我已经很努力了。”“请别给我太多压力。”“我想家里能有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对此,吕红霞指出,“小升初”的平稳过渡是对家长心态的考验,不急不忙才能做到准备有方、衔接有序,让家庭教育真正助力孩子的成长。
“小升初”不仅是孩子学习生涯中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他们身心发展、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关键成长期。“衔接准备得越充分,我们才能够更有效地去应对孩子在初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状况。”吕红霞以一个初二孩子家长的身份谈道,“家长需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念与更长远的规划,支持、陪伴孩子的全面发展。重视孩子的学习,更要重视他们学习的习惯、学习的兴趣、学习的精神,而非仅仅做成绩上的要求、知识上的填补如此简单。”
好的关系胜过好的教育
“孩子的问题,首先是家长的问题。家长的问题解决了,孩子很多的问题都能解决。”如何精准定位孩子所需、为孩子提供科学指导与帮助,吕红霞认为,“家长需要自己先做好准备。”
“焦虑”的反面是“具体”,全面、客观地了解信息是破解迷茫的第一步,继而才能找到通向未来的方法和路径。吕红霞指出,家长需要了解的内容有很多,如最新的相关政策,包括区域的总体要求、学校录取的标准;又如学校的基本情况,不同学校各有其办学特色和优势,家长可以多方比较,以最有利于孩子的个性发展与学习需求为标准,选择适合孩子的学校;同时,与时俱进是永远的要求,只有密切关注社会动态,对未来行业发展、职业方向有一定评估和了解,才能真正做到心中有数。
“身为家长,我们最容易踏进的误区便是关注孩子而忘了自己。”吕红霞分享了自己的家庭教育观与现场家长共勉,“做父母是我们一生的修行,所谓的准备不是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某一个阶段做准备,而是陪伴他长大的各个阶段我们都在做准备。”而最好的准备就是用不断的学习填补未知。家长们总是关心孩子的“学习问题”“成绩问题”,与其不断唠叨、替孩子着急,不如做孩子的榜样,拿出爱学习的态度。
所谓“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亦是如此。吕红霞举例道,曾有家长吐槽自己的孩子叛逆、乖戾,原因是孩子总是花很长的时间洗澡,他觉得孩子是在浪费时间,于是,有一次,一气之下直接把水关了,强行“喊停”洗澡环节,本以为会使孩子“长记性”,不料孩子扭头和他说:“等你老了,我也在你洗澡洗一半时,把水给关上。”
事情以家长批评孩子“不识好歹”告终,吕红霞却认为,这对大多数家长而言都很有教育意义。“好的关系胜于好的教育。”她指出,“孩子在各个方面都是比成人弱小的存在,但这并不意味着成人可以随时凌驾于孩子之上,要让孩子拥有处置自己事情的决定权,在家庭事务中的参与权。”吕红霞建议家长坚持“少说多做”的原则,遇到问题,方法先行,而不是对着孩子进行一顿劈头盖脸的情绪输出。毕竟,只有内心足够强大,做到诺不轻许、言出必行,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敢于直面挑战、迎难而上,才称得上孩子心中“可靠的大人”。
迎接变化,拥抱成长
当孩子的角色从小学生“升级”为初中生,他们不仅即将跨入初中的大门,还将步入成长中“巨变”时期——青春期。此时孩子的身心发展都更趋近于成人,其心理特征呈现出既幼稚又成熟、既独立又依赖的状态。中学对他们而言则几乎是一个全新的世界,新的人际关系需要建立、功课增加了、行为规范的要求也与以前不同,他们需要适应的是新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此,吕红霞指出,为孩子做好心理准备十分重要。
具体而言,家长要认识到孩子可能会发生的变化,如逻辑思维能力的增强、理性逐渐大过感性、自我意识坚定等。此时,家长需要学会在教育中“留白”,给予孩子试错的机会、锻炼的空间。
同时,孩子在这个时期的主体意识与自我控制能力会有明显的发展,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承担,吕红霞提醒家长把握好教育的契机,借此机会让孩子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她不提倡“用物质奖励分数”的做法,因为这样做会干扰孩子的学习动机,把目标变得更加功利化。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而言,找寻自我的价值、思考存在的意义逐渐成为一个重要命题,家长切忌“以成绩衡量孩子”或是拿孩子与同龄人比较,这不仅会造成孩子自我价值感的缺失,还会影响他未来价值判断的方式。
“不知道家长们有没有发现,当孩子产生烦恼或遇到困难时,他们第一时间去寻求帮助的人往往不是父母,而是身边的同学、朋友。”吕红霞解释道,“家长爱孩子,却没有走进孩子心里。教孩子将心比心远胜过对他们耳提面命。”孩子处于情绪不稳定和经常冲动的阶段,更需要家长以耐心伴成长,通过对自己情绪的调控教会孩子做情绪的主人。
吕红霞提醒,面对新环境、新压力,孩子们的适应速度、适应程度有所不同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家长要允许孩子“走慢一点”,并帮助他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节奏。其中身体健康、心情愉悦是很好的“催化剂”,从一顿能量早餐开始,从每天的亲子运动做起,调动孩子的精神状态,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让他们对一切新变化充满期待。
“在当下的时间点,家长不妨利用周末的时间,带着孩子去看看他未来可能会就读的学校。让孩子也参与到选择中来,同时提前熟悉周边的环境,消除陌生感,增强亲密度。”吕红霞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