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发生在河北邯郸的初中生杀人埋尸案备受关注。校园霸凌恶性事件何以屡次发生?未成年人恶性犯罪如何预防?老师和家长又该怎样跟孩子谈校园霸凌?……这些,都是值得大家思考的问题。
学校本该是汲取知识、收获友谊的地方,但由于其“社会化产物”的属性,很难杜绝霸凌事件的发生。这背后,与未成年人心智发育不健全、学校日常管理松软、家庭缺乏正确引导等息息相关。
家长、老师不要低估了如今孩子接触信息、理解信息的能力。有霸凌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欺负同学的方式是从网上学来的,包括脱衣服、剪头发、扇耳光、烫烟头、下跪等手段;有些孩子“社会化”严重,从在班级里收好处费免除检查作业,发展到收好处费免除霸凌……他们早熟,对规则和界限却缺乏敬畏。
你有没有跟孩子聊过校园霸凌的话题?又该怎么聊?这是值得每个家长和老师深入思考、细致探讨的话题。
作为老师,应该郑重其事地和学生谈论这件事,告诉孩子们,自己不能接受的行为,也不能对别的同学实施。霸凌别人不是找存在感的正确方式,你不会获得“价值感”“掌控感”,逞一时之快,用暴力彰显自己,才是“最懦弱的行为”。
老师应该跟学生强调,欺负他人是一种非常可耻的行为,更别说一伙人联合起来欺负弱小了。要让孩子们明白,无论受害者,还是施暴者与旁观者,霸凌发生之后,没有“赢家”,造成的伤害是互相的。学会善良、宽容、乐观、自尊,才是远离校园霸凌的心理基础。
同时,老师还应为孩子创造“安全出口”,让孩子能鼓起勇气表达“我需要帮助”,比如,和全班学生约定,如果有人遭遇或者目睹了霸凌,勇敢地讲出来,他会获得最热烈的掌声和全班的支持与保护;旗帜鲜明地告诉学生,任何人对他施暴,他都有权去规避或者反抗。
作为家长,不能在孩子已经做出欺负他人的举动之后才开始采取行动,“不欺负他人”“不欺负弱小”的教育应该有意识地尽早开始。试想一下,如果孩子们拉帮结伙故意排斥某个孩子时,家长只是毫不关心地认为“我们家孩子没有被排斥,太好了”,那么,孩子长大后,如何发展出对暴力说“不”的能力?又从何学会不欺负他人,不袖手旁观?
父母还应帮孩子建立起“安全感”,真正接纳、尊重、信任孩子的家长,才能发展出孩子自信、自爱、保护自己的能力;创设安全、有信任感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愿意对你敞开心扉,遇到困难第一时间找你倾诉。与此同时,对于孩子的求救信号,做父母的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关心、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行为动态,帮助孩子去解决具体问题。很多时候,击垮孩子的不只是交往中的挫折,更是因为父母无视孩子的困境所导致的无助和绝望。
此外,值得重视和反思的是,比校园霸凌更大的恶,是滋生霸凌的土壤。学校、社会处理类似事件不能“和稀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终让受霸凌者越发对成人世界失去信心,让霸凌者越发有恃无恐。日常教学中,老师、学校在对待每一件“生生冲突”时,都应给予公正评价,划清是非界线,同时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交友观,引导他们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