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间4次援非

但松柏:把知识传到最需要的地方

■陈凡逸 李益华(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教育导报》
2024年第27期(总第3922期) 导报四版

但松柏在布隆迪指导当地人收割水稻。

3月,非洲大陆,布隆迪共和国布班扎省基航佳县林格四村的田野里,微风吹动绿色的稻浪,一片美丽景象。

“老但,你瞧,我们培育的水稻长得多好啊!”视频电话那头,中国援布高级农业专家组组长杨华德微笑着指向稻田。与他通话的“老但”,是20年内4次参与援非工作,今年春节前才回国的自贡职业技术学校教师但松柏。

从尼日利亚到乌干达再到布隆迪,但松柏在20年中一次次跨越山海,将中国的农业技术和高产水稻品种带到非洲。出色的工作成绩,为他赢得了联合国粮农组织、受援国政府以及我国农业农村部的高度评价。非洲朋友为表谢意,曾经送给但松柏一顶草帽,这顶草帽伴随他走过广袤的非洲大地,伴随他栉风沐雨把中国农业的知识、经验传授给非洲农民,也成为中非友谊的见证。

学以致用

从农校学子到中国援非农业专家

“如果时间回到20年前,让我再次选择,我还是会踏上援非这条路。”如今的但松柏已两鬓斑白,回忆起援非之初,眼神中透露出坚定。

1963年8月,但松柏出生在自贡荣县观山镇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有着“恋农情结”的他,1980年考上中专,来到自贡市农业学校(现自贡职业技术学校)学习农学专业知识,并凭借优异成绩留校任教。从此,他把青春和心血都献给了农业科学和教育事业。

“我还是学生的时候,就通过广播和报刊了解到中国在非洲援建坦赞铁路,那时就有了长大后援非的想法。”但松柏谈道。2002年,已经成为学校农学骨干教师的他,听说省农业厅正在选拔农业技术员参加中国-尼日利亚“南南合作”英语培训后,跃跃欲试,激动得几个夜晚都翻来覆去地睡不着。“援非是我的一个梦想,也是拓宽视野和探索世界的机会,我想利用农学专长去帮助非洲人民。”谈起当时的想法,但松柏记忆犹新。

最终,经过自贡市农业局筛选,但松柏和两名同事被选拔到四川省温江农业学校(现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学习了40天英语。“当时,选拔是面向全国开展的。组织方从上千名报名者中选拔了200人到成都集中学习,期间经过多轮考核淘汰后,最后有40人成功入选。”2004年3月,但松柏作为农业技术员被派往尼日利亚参与“南南合作”工作,在稻田养鱼、雨旱季蔬菜生产、水稻和玉米种植等方面向受援国提供技术援助,自此踏上了援非之路。

驻点帮村

在布隆迪创造杂交水稻高产纪录

位于赤道附近的布隆迪,很长一段时期里都处于农业技术水平较低、人民饱受饥饿困扰的贫困状态。为落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有关承诺,中国政府自2009年起派遣高级农业专家组赴布隆迪开展援外任务。

2020年12月,经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派遣,但松柏以中国第五期援布隆迪高级农业专家组专家的身份“接棒”实施水稻种植技术援助。他通过深入布隆迪田间地头调研,发现水稻低产的原因主要是缺乏优质品种和栽培技术落后。“中国的杂交水稻技术已经在非洲多个国家成功推广,只要将中国经验与布隆迪当地条件有机结合,援助工作必定会有很大的收获。”此时已是第四次参与援非工作的但松柏信心十足。

在布隆迪,但松柏每天早上5点就起床,6点开始一天的工作。水稻制种抽穗扬花阶段,他几乎每天在太阳下暴晒6小时,手持竹竿、长绳在层层绿浪中穿梭,不断地掀动稻穗,将父本的稻花花粉扬起来,为母本稻花授粉。

3年多时间里,但松柏足迹遍布该国15个水稻种植省份,主持了6次水稻抗性变异单株观察试验工作,筛选出3个适合当地的抗病水稻品种,繁育20吨抗稻瘟病水稻品种,无偿提供给当地人民。

在但松柏的手机里,保存着一张与布隆迪布班扎省基航佳县林格四村村民夏尔的合影,照片上,两人在金黄的稻穗前开心地笑着。该村是中国在布隆迪试点建设的第一个“水稻技术减贫示范村”,但松柏在该村驻点教授杂交水稻栽培技术,从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到成熟收割,全时段“把脉问诊”。在他的指导下,该村村民种植的杂交水稻平均亩产达到600公斤,是当地品种产量的3倍,被村民赞为“神稻”。

“中国农业专家给我提供种子和化肥,教授种植技术,全村人从过去吃不饱饭到现在温饱问题得到解决,日子越来越好。”2023年,夏尔向前来验收的联合国官员激动地说道。目前,林格四村人年均拥有粮食900多公斤,全村134户1072人实现脱贫。但松柏和同事创造的减贫模式已成功在布隆迪36个示范村进行推广,受益人口超过5万人。

但松柏在乌干达指导当地人种植玉米。

授人以渔

帮扶培养一批非洲技术骨干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的落地,中非之间友好合作前景更加广阔。“只有坚持‘授人以渔’的帮扶方式,才能从根本上推动非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但松柏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干的。援非期间,他和同行专家积极向非洲人民传授种植技术及管理知识,培养了一批农业技术骨干。

时间回拨到2016年1月,但松柏参加中国-乌干达(二期)“南南合作”项目,来到乌干达卡巴勒地区和坎帕拉首都区开展蘑菇和蔬菜生产技术培训。“学员主要是当地农业院校师生、农业企业管理人员和小农户等。”但松柏介绍,为了让学员们学得快、容易懂,他自己编写了一套更接地气的教材,教授纸钵育苗技术、番茄整枝搭架技术、平菇覆土栽培技术等。

工作中,但松柏发现乌干达农户培育的种苗存活率低。为此,他在蔬菜引种示范和蔬菜丰产栽培示范项目中,就地取材指导农户学会制作和使用纸钵育苗器,使莴笋、番茄等蔬菜平均提早育苗45天,移栽成活率超过95%,解决了当地因雨季时间短造成的种植难题,填补了乌干达蔬菜栽培的技术空白。

农户在室内栽培平菇如何提高产量?但松柏指导菇农采取平菇覆土栽培技术,解决了湿度不够的问题,并降低了喷水的难度,使每100公斤干料亩产鲜菇超过151公斤,增产幅度达57%左右。“在这里开展技术培训,要有超强的耐心,不讲十遍以上,当地人不容易掌握。”回忆当时的情况,但松柏说。在乌干达工作期间,他还编写了《乌干达平菇覆土栽培技术》等农业技术教材进行授课,引种16种蔬菜34个品种,为当地扩繁平菇母种251支、制栽培种2247袋。

争分夺秒

最年长的他服药坚持工作

“我和老但在布隆迪搭档了3年,从没听他叫过苦和累。工作之余他还会下厨做做川菜,帮助大家缓解思乡情绪。”说起但松柏,杨华德在电话那头打开了话匣子。

在非洲,从中国来的援助专家们都是“争分夺秒”地工作。“老但在10多年前就检查出糖尿病和痛风,一直服药坚持工作。在农业生产的关键时候,他夏天拿起一顶草帽,雨天提着一双胶鞋就出门了,经常是天黑才回来。”杨华德说,但松柏是中国援布隆迪高级农业专家组年龄最大的专家,这次回国前就已经到退休年龄了,但他踏实的工作作风和实用的工作方法一直影响着大家。

但松伯在非洲交到了很多朋友,当地人和他国人士也通过他来了解中国。2005年,但松伯在尼日利亚参加“南南合作”项目时,与印度籍援非教师杰森同住拉各斯大学。一次,杰森感染疟疾,发起高烧,但松伯帮忙联系医疗人员并下厨给他做了“病号饭”。“一个月后,我也患了疟疾,杰森为我做咖喱饭,当地师生提着水果来探望我。”这份国际友谊,但松伯从未忘记。

出色的援非工作成绩、长达10年的累计援非时间,让但松伯受到各方赞扬。他被世界粮农组织、乌干达农业部、中国驻乌干达使馆授予“杰出贡献奖”,被布隆迪环境和农业畜牧部授予“为布隆迪水稻种植作出重大贡献奖”。此外,他还获得农业农村部“援外工作优秀技术员”“优秀专家”称号和四川农业援外工作“特别贡献奖”。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