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学的方式落实科学教育

■山东省邹城市中心店镇老营小学 张学炬

《教育导报》
2024年第28期(总第3923期) 导报三版

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明确2023年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有组织地持续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深化改革。《行动方案》明确提出科学素养提升行动,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布局战略要求,针对讲得多、做得少,学生对科学技术缺乏内在兴趣等问题,深化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强化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课教学的目标是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树立社会责任感,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因此,科学课的教学要采用特有方式,体现“科学性”。

首先,要让学生爱上科学。教材提供了文本,而科学课教师的责任,就是通过这些文本帮助学生建立起与科学有效的链接,知道科学课“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就靠学生的“学”来感知,既要听老师讲,又要通过自身的实践去理解,去验证、发展和提升,最终明白“科学”就是发现以前所没有的东西,探究事物发展的变化规律,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发现的美好、思想的伟大,从而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这些探究活动往往伴随着一系列的观察、发现、理解等复杂的心智活动,需要靠学生自身来完成,教师无法且不能代替。如果只是告诉他们结论,让他们死记硬背,就违背了科学课初衷。

其次,要用科学的方式方法教学。科学课贵在“做”,也难在“做”;重在“究”,也难在“究”,一切活动建立在“做”的基础上,任何一个结论都不能采用先入为主的方式。教师需创设好问题情境,备好器材、设备,教给孩子探究的方式和策略,然后,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学生能自己独立完成的,教师不要提示或暗示;他们不能独立完成的,就在关键点、核心处补充或说明。最后的结论,应由学生自己总结和归纳。当所有的“重大发现”都是出自学生之手,来自学生之脑,他们才能真正感受到创造的美好、发明的伟大,激发起创新内驱力。这个过程虽繁琐,但更有价值和意义。

科学课的教学场所当不拘一格、别出心裁。有些科学的结论,一味地坐在教室里空想是没用的,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工厂车间、走进社会这个大课堂,“科”之所存,课之所存,探之所存,究之所存,研之所存,让他们充分地动手、动眼、动脑,真正学深、悟透、弄明白。“科学”是一种“做”的学问,做是内核、研是精髓。离开了这些,科学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最后,要重视实验教学。实验课是科学课教学的地基,必须筑牢,夯实。丁肇中说:“所有的自然科学都是实验科学。再好的理论如果与实验不相符,那么理论就不存在。实验可以推翻理论,而理论永远无法推翻实验。因此实验对于自然科学来讲非常重要。”因此,科学课必须以实验课为依托,在实验中开展,在实验中进行,在实验中探究,在实验中发现,在实验中提升。实验课既是科学课教学的内容,又是科学课教学的方式。通过实验,通过对比、探究、模拟等手段,不但说明复杂深奥的科学原理,还可能带来更多的发现和发明,从而助力教育教学。一些教师为了图省事,课还没有上完,就用 PPT课件匆忙地把实验结果准确、完整地表述出来,让学生死记硬背,忽略了学生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就是一种“不科学”的教育方式。另外,要用好信息化技术这一“拐棍”。一些操作较为危险、学校不具备条件的实验,不能冒险去做,此时可借助信息化技术,再现出实验过程和细节,让学生间接经历。

所以,科学课采用“科学”的方式,还关联到其他的很多方面,需要广大教师琢磨和研究。如教师要善于运用激励的语言去启发学生,多用些“为什么”鼓励学生去探究,要采用严谨的方式对待各种实验操作等,都应细之又细、实之又实、严之又严。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