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防近视 告别“小眼镜”

■本报记者 马晓冰

《教育导报》
2024年第29期(总第3924期) 导报一版

近日,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疾控局联合印发通知,决定在2024年3月以“有效减少近视发生共同守护光明未来”为主题,开展第8个全国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月活动。同时,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儿童青少年近视早发、高发问题,用眼健康问题,也被多位代表委员提及。

如何科学防控近视,让青少年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本期,我们结合家长关心的眼健康问题,采访了成都市近视防控点位学校——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实验小学的有效做法,并邀请到成都市成华区“健康副校长”、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眼科中心副主任白莹分享实用建议,在“校—家—社—医”的协同共育中,守护孩子的清澈明眸。

近视需重视,防控需及时

“小学二年级,孩子就戴上了眼镜。现在初二,近视度数加深到了300度。”陈玉玦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孩子的视力健康问题令她十分担忧,她略带无奈地表示,“孩子的同桌、后桌都是‘小眼镜’,近视现象在班里相当普遍。”为了防止孩子的近视度数上涨,陈玉玦决定从纠正日常习惯做起,打响孩子的视力“保卫战”。

孩子的“近视问题”不仅家长担心,老师也十分忧心。一位小学班主任发文称,在学校组织的定期体检中,发现班上的“小近视眼”又增多了。才四年级,班里却有半数以上的孩子出现了程度不一的近视情况,一些孩子两只眼睛的视力差距还很大,她深感不良习惯的纠正任重道远。

对此,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眼科中心副主任白莹指出:“近视在儿童青少年群体中的发病率很高,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呈现高发、低龄、深度近视的趋向。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已上升为国家健康战略,预防、控制刻不容缓。”白莹从自身出发,积极参与到“校—家—社—医”联合防控工作中,走进校园,为孩子们做视力监测,为家长们提供科学指导。

近视不是一夜之间形成的,不良用眼习惯、长时间用眼疲劳、遗传等都是诱发近视的可能因素。“科学护眼、爱眼,重在平时。当孩子出现不适症状,而家长早期干预不足,没有及时进行检查和控制,很可能使问题加剧。”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党委委员、副校长童欣介绍,儿童健康是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第一标准,2008年,学校就将近视防控相关工作纳入对教师和学生的考核之中,通过各种培训指导家长的同时,将社区、医院作为学校“防近”工作的助力站,携手共护孩子的“心灵之窗”。

如:联合社区打造近视防控科普基地;设置视力检测仪器,便于学生随时检测视力情况;开放学校周边的活动场地,为亲子户外活动提供场所;邀请眼科专家进校园;每学期安排学生进行期初、期末两次视力测试,及时掌握孩子的视力变化情况,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走出误区,近视防控更有效

随着社会对儿童青少年健康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家长、学校对视力健康的科普需求也愈发广泛,从“医校合作”延伸到更低龄段的“医园合作”。白莹指出:“近视筛查的关口前移是一个可喜的现象,不少家长在孩子上幼儿园时就开始注重孩子的眼健康问题,主动带孩子来做定期的视力筛查,而不是出现问题才就诊。”

在白莹的临床接诊中,“屈光不正”和“干眼症”是儿童青少年的常见病症。“近年来,干眼症患者越来越多,如果孩子频繁眨眼或揉眼睛,家长应警惕干眼症的可能。”白莹说。

而这些视力问题几乎都与长时间、近距离过度用眼有关,白莹指出:“近视大多数都是病理性的,如果眼轴已经变长,无法再回到原状,同理,度数的增长也是不可逆的。”有家长寄希望于成年后带孩子去做“近视矫正手术”,试图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这样的想法在医生看来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的。“无论哪种近视矫正手术,都是治标不治本,并不能让已经产生病变的眼球康复如初,只是让患者可以不戴眼镜视物而已,如果不加注意,很容易复发。”白莹提醒道。

还有一部分家长因过于焦虑孩子的眼健康问题,病急乱投医,带孩子做各种理疗、按摩;给孩子买叶黄素、鱼油、蓝莓粉等营养品;或是“着急配镜”,在尚未区分孩子是“真性近视”,还是“假性近视”时,过早给孩子戴上眼镜,反而“弄假成真”。

“假性近视是睫状肌调节痉挛所致,只要让眼睛得到充分的放松和休息就可以恢复。”白莹建议家长,在配镜前带孩子去正规医院做全方位的眼健康检查,平时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学习姿势,做到劳逸结合。任何类似“康复”“降低度数”的产品都有夸大宣传之嫌,家长切不可抱有侥幸心理。

虽然“近视”不可逆,但可防、可控。当孩子已经戴上了眼镜,我们的目标应该是预防度数大幅上涨。白莹建议家长将功夫下在日常,保证孩子的睡眠时长与质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做户外运动,哪怕是阴天,也应出门“晒太阳”。

“有些家长觉得阴天户外没有太阳,索性就用室内运动代替。”白莹指出,“户外活动的目的是让眼睛接受自然光照,刺激多巴胺的生成,从而抑制眼轴的增长。在动态光下,眼球肌肉可以得到调节,有助于近视的预防和控制。”

健康第一,家长不能“近视”

“孩子平时很少玩手机、看电视,家里也没有近视遗传基因,可他还是小小年纪就戴上了眼镜。”“我们发现时,孩子已经近视了,为什么平时看不出来呢?”“看书、做题、上课都要用眼,强度那么大,怎么才能做到不近视?”……在孩子的眼健康问题上,家长们迫切地想拥有一份“参考答案”。

在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学校和教师用“健康第一”的理念与举措,回应了家长的困惑。“视力水平不仅是一个身体健康指标,它的高低关乎每一个学生的整体发展和未来生活。”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党委书记康永邦认为,近视防控首先要对“重学业轻体质”的观念进行纠偏,不能让家长觉得“学生近视是一件普遍的、正常的事”。他表示,“用度数换分数”的想法是不可取的,要做好近视防控必须要有一个大的健康观,在多方共同努力和多种健康生活方式的真正践行中才能收获实效。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近视防控做好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也会随之提升。

为此,学校从硬件设施到制度建设,从校内到校外,从师生到家长,制定了详细的近视防控体系,明确提出了做好近视防控的相关要求。“每逢家长会,老师们基本都会跟家长们做‘防近’工作。”成都市优秀班主任、电子科大附小三年级年级主任丁洁谈道,“我们会分享一些实用的方法给家长,如正确读写姿势、缓解视疲劳的‘20-20-20’法则、利于调节眼睛的户外运动、食谱的营养搭配等,为孩子建立起家校统一的视力健康‘防护墙’”。

此外,班主任还会对家长进行“一对一”的提醒。丁洁曾多次就孩子的视力检测结果与家长进行沟通。她说:“拿到数据后,不能直接交给孩子带回家了事,我们会进行挑选、比对,发现有视力波动的情况要叮嘱家长带孩子去医院复查,并对复查结果进行追踪,确保孩子的视力问题得到及时干预。”这样的工作常常需要反复进行多次,通过不断提醒引起家长的重视。

“想让孩子不近视,家长首先要不‘近视’”是学校对家长最基本的要求,只有做到这点才能家校合力对孩子的健康负责。丁洁谈道:“孩子没出生时,父母对他唯一的期盼就是健康,可随着孩子越长越大,父母变得‘贪心’起来,想要他出类拔萃。‘健康’的初心不能丢,不论是孩子的视力问题,还是体质问题、睡眠问题,我们都应以‘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态度进行权衡,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