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的“扶贫心经”

——记省教育厅派驻武胜县万隆镇飞来石村第一书记杨驰云

《教育导报》
2017年第35期(总第3052期) 导报一版

“利用国庆假期和双休日,我带着秦世友,到景区、市场、农家乐,以第一书记的身份摆摊设点,沿街叫卖,特别强调这是扶贫产业、感恩上市。……”2月15日,四川电视台1号演播厅,全省“青春闪耀扶贫路”主题演讲报告会上,一位戴着眼镜、斯文瘦弱的扶贫干部,充满激情分享着他的驻村故事。他就是被当地群众和网民朋友誉为精准扶贫的行动派”、“现实版的马向阳”的武胜县万隆镇飞来石村第一书记杨驰云。

2015年1月4日,38岁的杨驰云告别瘫痪在床的父亲和年幼的孩子,来到位于崇山峻岭间的普格县普基镇文倡村,开始驻村扶贫。同年9月,调整到武胜县万隆镇飞来石村任第一书记。两年多来,他把山村当家乡、把群众当家人、把产业当家业,成为当地脱贫攻坚的样板。巧借东风撬动大系统服务小山村

从驻村的第一天起,在教育部门工作多年的杨驰云就在寻思如何帮助群众依靠教育脱贫。

飞来石村是省教育厅厅长朱世宏的联系点。3名厅领导、6个机关处室的主要负责人先后到村调研,20余名机关党员干部与37个贫困家庭结对认亲。厅领导帮助协调关系,指导制定脱贫规划;责任处室分工负责抓落实,一年多来累计协调落实资金600余万元,全部用于基础建设,解决了困扰村民多年的出行难、运输难、脏乱差等老大难问题。

四川有丰富的高校资源,杨驰云先后促成多项校地合作项目在村落地。四川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邓良基教授最先来给全县第一书记授课,他现场拍板将飞来石村作为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共建“枣新品种引进推广示范园”。之后,又请来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支持发展农凤鸡,西华大学和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测绘地图并制作沙盘,四川音乐学院、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帮助打造地标文化。……

盘点飞来石村的脱贫攻坚工作,杨驰云总结了3句话:高校加盟,送了真金送真经;企业助力,配了硬件配软件;行业支持,给点子、给路子。其中,仅四川新华发行集团的援建项目,总投资就达100万元。创新加实干趟出新路子争当排头兵

作为省教育厅最先派驻武胜县的扶贫干部,杨驰云始终关注的是:确定什么目标,选择什么项目,走什么样的发展路子。

他进村入户、调查研究,一月走烂两双鞋,很快形成了“在村工作六个一”工作法,以及“三向培养”打造“不走工作队”的构想;他走访专家,虚心求教,脱贫攻坚规划八易其稿;他提出“112233”工作思路和一揽子扶贫措施,拟用2-3年时间,把飞来石村建设成为县内知名、川渝结合部有影响的生态农业基地、特色乡村旅游目的地、农村精神文明示范点。

到村一个月,村里就同时启动了拓宽通村公路、新修公路及便民路、打造村口景观、整治院落等多项工作,镇村干部分片包干、加班加点,才最终完成任务,促成的“镇村协调推进”工作模式迅速被当地总结推广。

杨驰云从小生长在农村,对渐行渐远的“乡愁”文化有着自己的理解。他改造原村小废弃教室,建成全市首家村史馆。之后又主动联系相关部门支持,建起了文体广场、农家超市、电商工作站、生活污水处理池。他挖掘当地自然历史文化底蕴,创作村歌、散文、方言快板,大力宣传“神秘飞来石”;从“核心价值引领、总书记语录进入寻常百姓家”等四个方面、13个系列活动入手,引导人们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杨驰云的实干精神加巧干智慧,推动飞来石村由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华丽“蝶变”为当地知名的幸福美丽新村。去年以来,飞来石村先后3次成为全县脱贫攻坚大会的现场点,多次代表武胜接受省、市检查评估。他本人先后8次在省、市、县和省教育厅专题会上作经验交流发言。开放式扶贫借力造声势赚来满堂彩

2015年,文倡村建起了首个标准化牛圈、首个蔬菜大棚、首个脱温鸡舍;2016年,飞来石村冬枣种植达到450亩,土鸡存栏超过5000只,一批种养大户脱颖而出,带动全村122户贫困户、420名贫困人口告别贫困,步入致富奔小康新征程。目前,飞来石村300亩晚熟柑橘项目正在实施,“公司+高校+农户”发展规模养殖已经启动,“依托主导产业、发展集体经济”模式纳入省级试点,招商引资打造人工湖、建设乡村酒店和老年公寓项目已完成选址,进入规划设计阶段。

边苦干、边总结、边宣传,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杨驰云撰写了《第一书记推进精准扶贫要注意“三个结合”》、《第一书记和他的产业扶贫梦》。文章公开发表后,迅速被省内外网络媒体转载。他坚持撰写驻村日记,在《教育导报》、《广安日报》上发表。主流媒体多次走进飞来石村,正面宣传报道50余次,其中,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1次、《四川日报》报道4次。

为打通村民和外界的联系,杨驰云协调中国移动,实现光纤到村、宽带入户,助推冬枣、农凤鸡通过电商、微商平台开拓更大市场。同时创造性开通村级微信公众号——“飞来石村在线”,抢占移动终端,打造自媒体,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2017年是飞来石村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杨驰云说,自己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不断丰富他的扶贫心经,与乡亲们一道,撸起袖子加油干,加快建设“四好村”。(武组轩)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