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摩公开课 挖掘“写作点”

■宜宾市屏山县学苑街小学 张道明

《教育导报》
2024年第34期(总第3929期) 导报三版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观摩公开课是教师“偷师学艺”最为直接的途径,他人教学亮点可资借鉴,不足努力避免。笔者认为,观课不能限于说说、想想而已,要把感受和思考梳理出来形成教学论文,一则让思考变得清晰系统,具有逻辑;二则固化教研成果,便于日后查阅,学习借鉴。本人曾参加了一次“古诗文主题教研”活动,观摩了近20节公开课,梳理出了3篇教学文章,其中2篇发表于核心期刊、1篇发表于省级期刊。笔者以这次写稿为例,谈谈如何从公开课中挖掘教学论文“写作点”。

◆聚焦课例中的相同教学环节

在这次公开课活动里,每节课大致分为导入新课、初读古诗、创设情境、指导朗读、理解诗意、走进意境、写话练习、体会感情、拓展延伸、结课总结等环节。观摩中,笔者抓住其中某个环节重点观察,截取片断,详记教学实录,拍教学 PPT,甚至教学视频,及时写下思考。至于其他环节简单听,甚至忽略。这个教学环节就是一个“点”,它可能是自己感兴趣的,或者是深感困惑的,也可能是当前教学热点、焦点、难点。概言之,聚焦某“点”进行思考,收集原始教学素材。评课时,特别注意倾听和记录涉及此“环节”的内容,碰撞出更多的火花,助推思考迈向纵深。

笔者在20节课中抓取了“资源拓展”这个教学环节进行重点观摩,详细记录,深入思考。选择“资源拓展”的原因在于古诗文离学生有距离,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每节课都会涉及资源拓展,这也是笔者在阅读教学中的兴趣所在。课听完了,笔者积累了不少古诗资源拓展的教学案例和素材,之后提炼出论文主题,写出《走出古诗词教学资源拓展的误区》,拟出4个一级标题,即“误区一:拓展的内容难——学生不知所云;误区二:拓展的内容多——学生游离文本;误区三:拓展的时间短——学生跑马观花;误区四:拓展的课件艳——学生乐不思蜀”,文章后来发表在了《教学月刊》。

◆发掘教学现象的共性问题

有位老师在执教《静夜思》时,他引导学生学习古诗生字、教读古诗、逐句讲解诗句意思后,抛出问题: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学生面面相觑,教师连问三遍,学生依然茫然。教师情急之下,直接告诉学生: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另一位教师在执教唐代诗人林杰描写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乞巧》时,他让学生初读后,谈一谈自己的体会。学生回答:“我体会到牛郎织女很伤心,王母娘娘的狠心,牛郎织女相会很高兴……”学生答案五花八门,都是基于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而言。但是,教师并不满意,干脆告诉学生:这首诗体现了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继而转到“同学们在心里乞什么”。茫然的学生只能听教师抛出自己“乞”的内容:“乞父母健康长寿,乞家人平平安安。”学生们一头雾水,听得“云深不知处”。还有些课堂上,教师在上面滔滔不绝,学生在下面唯唯诺诺,教师讲一句,学生小心地读一句。综观教学过程,其中没有体现学生的自悟,看不见学生的思维增长点和生发点,教师操控了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只能亦步亦趋,课堂气氛沉闷。

笔者在这些教学现象中提炼出关键词“忽视”,再结合具体教学过程进行分析,梳理提炼为4个一级标题点,即“忽视学段目标,随意拔高学习要求;忽视学生个体感受,硬把学生引向‘标准答案’;忽视儿童主体,教师过度讲解代替学生自悟;忽视根植文本,过度拓展延伸,喧宾夺主”。由此,写成《警惕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四种忽视”》一文,刊发在《教学与管理》上。因此,教师要善于在不同课例中发现共性问题,这是一种发现“写作点”的很好途径,但需要敏锐的课感和较强的思维力。

◆分析“同类”教学提出教学策略

观摩了这么多节的课堂,笔者琢磨古诗如何教呢?经过查找资料,发现古诗具有声律、意象、意境、背景资料等特点,便结合具体教学课例写成了《基于古诗词特点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一文,用了3个一级标题,即“以声律为出发点,让学生在诵读中走进文本;以具体意象为立足点,让学生在放飞想象中融入意境;以背景资料为连接点,让学生在拓展延伸中体悟情感”,并发表在了《教学与管理》上。总之,观摩公开课,除了批判性思考,还得提出建设性教学策略,才能给读者以思考和启发。

当然,从公开课发现的教学论文“写作点”远不止3个,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公开课是采撷教学论文写作素材的绝佳“菜园地”,关键是教师要做有心人,既要带着思想,有目的观课,更要带着思考走出教室,及时整理、提炼观课思考,用文字定格思考,形成一篇篇教学文稿。这些文章无论发表与否,对于教师本身都是一笔难得的财富,更是一种美好的成长。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