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教育部去年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与管理的意见》中提出了“因地制宜,体现特色”的基本原则。该原则旨在指导教育实施主体结合实际,充分挖掘当地自然、社会、人文、科技资源,构建主题内容、呈现形式和实施方式等各具特色的课程。要实现德智体美劳教育一体化,小学校本课程需要在特色化与兴趣化上双向着力。南充市嘉陵区南荣路小学“美食课程”以南充地方特色小吃为切入点,结合学科教育,对原有课程进行资源和路径的拓展,取得了良好效果。
“川北凉粉嫩又香,一天三遍吃不伤。”南充地处嘉陵江畔,人文荟萃,美食文化丰富。近年来,南充市嘉陵区南荣路小学发挥地方美食的牵引力,落实跨学科融合理念,秉持“丰富性、选择性、梯度性、开放性”的原则,以“课堂教学、送课到校、基地上课”的方式,实施“四融构建”(课程、技能、空间、区域优势),形成了“美食+ N学科”的跨学科校本课程构建模式。
一、集——让美食课程成为文史学习的“门钥匙”
以国家课程内容、时令、学情(问卷调查)为主,研发美食课程的单元主题,课前指导学生通过上网收集、文史馆查询、街头访问、求教长辈等方式进行该主题美食信息和资源的了解、调查和梳理。
例如:六年级下册语文习作《家乡的风俗》引出的以葱油饼为主题的美食课程,在介绍“美食的前世今生”环节,把大街上卖葱油饼的摊主请进课堂,讲解葱油饼的来历、示范做法,学生对葱油饼的来历莫衷一是、众说纷纭。由此引发一场激烈的辩论,学生通过这场辩论,明晰了观点,获得了知识。
该环节实施操作要点:针对不同目标层级,指导不同的收集方法,提供由浅到深的记录工具,搭建任务“脚手架”;这一过程中应有梯度,呈螺旋上升式地培养学生对文字、图表、视频等信息获取的能力。
二、做——让美食课程成为劳动教育的“竞技场”
课中融合劳动教育。学生需学会正确使用烹饪工具,掌握烹饪技巧,并为家人烹饪美食。
例如:劳动课程标准任务群三“烹饪与营养”引出的糖麻圆课程,在“美食我来做”的环节,学生初步掌握了“和、揉、捏、落、压、滚、转、穿”等一系列制作手法。在烹饪过程中提高自身动手能力与沟通能力,并树立劳动安全和规范意识,提升自我服务和家庭服务的能力。
该环节实施操作要点:实际操作中要将安全放在第一位,保证课程的有序性、全员性。时间不允许的情况下,分阶段性、分批次地让学生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多样化需求。
三、说——让美食课程成为音乐教育的“话匣子”
课中指导学生形成美食文化的创意表达。南充清音、夯歌、曲剧和评书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由来已久,具有丰富的历史底蕴和群众基础。美食课程中,学生制作的美食宣传词要说出“文化味儿”“南充味儿”“美食味儿”。
例如:四年级上册语文《一只窝囊的大老虎》引出的方锅盔课程,大部分学生不明白什么是“豁虎跳”、为什么舞台上的“我脸上一阵热”。在“吹拉弹唱说美食”环节,我校特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到校为学生指导了“清音”这门独特的地方艺术。学生在宣传锅盔时右手击竹鼓,左手击檀板,配合清音节奏,现编歌词和诗词。为求新颖和人气,有同学现场就表演起了“豁虎跳”,当然也有学生亲身经历了“我脸上一阵热”的新奇感受。
该环节实施操作要点:既要调动学生已有知识背景,又要衔接地方文化特色,指导中既要有框架,也要有术语和节奏的演示;通过多样态展示形式,两两竞争、组组较量,及时评比,取长补短,激活现场氛围,提升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算——让美食课程成为数学项目式学习的“大盘子”
课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降低成本、客源引流、提高销量、增加收入等一系列问题,进而在学习小组内形成概念框架并进行延展。将“问题意识培养”作为美食课程项目式学习的核心元素,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的循环策略进行学习,用问题贯穿课程学习的全过程。
例如:以川北凉粉为主题的美食课程,在“我的美食要上市”环节中,面对不断涌现的新问题,学生用到了四年级上册数学的条形统计图、五年级上册小数除法、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百分数和扇形统计图等一系列数学知识,经过数据分析、对比参考、策略制定去解决问题。为打好这场“经济仗”,同学们各出奇招,丰富品种、形状、味道,改良经营环境、配比,增强促销手段等。
该环节实施操作要点:呵护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该环节实施的重点不是要求学生数学能力达到多高的水平,而是在探究过程中有所启发,通过这一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智慧、提出问题的勇气乃至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评——让美食课程成为导向学习效果的“靶向标”
确立全体性、全面性、全程性的多维评价方式。针对不同类型的美食课程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横向评价系统,按照不同“评价主体”(老师+专家、学生+家长、个体+小组)进行评价。纵向评价,按照不同“过程+结果、阶段+总结、单项+综合、量化+质性、纸质+网络”进行评价。
例如:凤源豆花课程贯穿了整个小学阶段,课程涉及香料、中草药的认识、绘画、配比,讲解凤源豆花的由来以及链接相关资料,分析如何做大凤源豆花行业、做强凤源豆花品牌,传承“七关八部”豆花配制技艺等。通过现场展示和学习记录本、教育档案袋、成长记录包等评价工具,进行过程性、写实性评价。
该环节实施操作要点:评价标准要与素养目标和课程目标双对应;课程评价标准除了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外,还应兼顾可操作性和实时性,做到易评、易反馈、易指导。评价应跟踪反馈、实践改进和承接连贯。完善评价标准与工具,注重评价结果的使用,通过体系评价,发挥课程育人功能。
南荣路小学学生在校本课程中学习做糖麻圆。(图片由学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