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阅读,对我来说有点难……”

本报记者 张文博 马晓冰

《教育导报》
2024年第36期(总第3931期) 导报二版

在家长、老师的引导下,一些孩子能顺利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一些孩子却始终不“开窍”,无法从阅读中获得愉悦感。讨论“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让我们先来探究一下有的孩子不爱阅读的原因。听听他们怎么说。

妈妈见我喜欢听“凯叔讲故事”里的《西游记》,就给我买了一套《西游记》,我一翻开,看见整页整页密密麻麻的字,头都大了。

——张馨月 6岁

我觉得《格林童话》里很多故事的情节不符合逻辑,读起来也没什么意思,想摘抄好词好句,也找不出来几句。

——刘雨霖 11岁

我喜欢看关于中国古代神话的故事书,比如《故宫里的大怪兽》,国外的我喜欢《哈利·波特》系列和《查理的巧克力工厂》,但是外国人的名字好难记,改编的电影要好看得多。

——陈思怡 10岁

我并不讨厌看书,但是一看书我就想睡觉,总是没看几页,上下眼皮就要打架了。有一次,妈妈和我说,她也是“读书易困体质”,让我努力坚持,超过她小时候。

——朵朵 10岁

我感觉每天上课已经很累了,没有精力再去读课外书。空余的时间我更愿意和爸爸妈妈或者朋友们玩一会儿,做运动或者玩游戏,可以让脑子轻松一点。

——小李 12岁

每次看了书,妈妈都会追问我很多问题,比如学到了什么,从主人公身上获得了什么启发,我如果说不出来,就会被妈妈批评“没带脑子去读书”,我不知道应该怎么改进,有的时候就是没有什么特别的感悟,所以,我不是很喜欢在妈妈面前读书。

——孙小涵 11岁

手机就是个“大魔王”,偷走了我的学习时间、阅读时间、锻炼时间、户外时间。

——刘睿宇 10岁

我喜欢看童话故事、漫画和侦探推理小说,比如《历史是一群喵》《大侦探福尔摩斯》《真相只有一个》,但是爸爸妈妈说我已经三年级了,这些书对我来说太幼稚了,他们总是给我买厚厚的“经典名著”,我都看不懂。

——王梓轩 9岁

我放学回家要写作业、听英语、弹钢琴和练跳绳,如果还有时间的话,我会看一会儿书,但通常干完这些事都晚上10点过了,该睡觉了。后来,除了作业,妈妈会轮流安排阅读和其他几项任务。别人说“一天不看书就难受”,但我体会不到。

——严悦熙 12岁

如果是同学借给我的书,或从图书馆借来的书,我就比较有动力去读它们。如果是爸爸妈妈给我买的书,我就会觉得“反正是我的书,不着急还,早晚都会看的”,不会那么“高效”地去读,有些书买回来太久了,还会被我忘记。

——悦悦 13岁

本来我挺喜欢看书的,但是,每当我看完一本书,爸爸妈妈总是问我:“你读完这本书有什么感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如果我回答不上来,他们就认为我没有认真看。后来,我发现只要我不看书,他们就不会问这些问题了。

——王浩宇 7岁

去年暑假,老师布置的作业里有一项是摘抄,阅读的时候光顾着找好词好句了,书里的故事情节都没记住。

——王心怡 9岁

我最讨厌写读后感,读书必须要有感想吗?就好像大人带小孩出去旅游,我们本来充满了期待,爸爸妈妈一句“回来后要写游记”,就让我们像泄了气的皮球,再好玩也提不起兴趣了。

——李嘉琪 11岁

 

兴趣引导+广泛阅读

开启孩子的“悦”读之门

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对于孩子的一生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如何把孩子“领”进阅读之门,却是许多家长面临的难题。本期,我们邀请到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培训中心“儿童阅读指导师”项目课程负责人、高级语文教师张建,共同探讨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

 

书越买越多

阅读兴趣却很难培养

每次聊起阅读的话题,总有家长说:“每年都在给孩子买书,网上推荐的、老师建议的、教材指定的,孩子翻一翻就撂下了,最后放在书架上落灰,可能我家孩子天生就不爱看书吧。”其实,儿童在成长阶段中要经历一个“阅读敏感期”,爱阅读是孩子的本能。

2023年《中国儿童阅读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未成年人阅读情况总体向好,但仍存在阅读增速较缓、阅读时长落后国际水平、缺乏支持性资源等问题。以阅读时间为例,中小学生每周自主阅读时长超过2小时的不足四成。

“如何保证孩子们的阅读时间是个大问题。”张建表示,一些孩子日程被安排得很满,很难有时间和心思坐下来静静阅读。电视、手机、电脑游戏等具有强烈感官刺激的娱乐方式,进一步“瓜分”了孩子所剩无几的课余时间,导致他们对纸质阅读的疏远,甚至畏惧。

小学中高段是自主阅读能力发展的关键期,需要孩子有足够的阅读量,才能形成相应的阅读兴趣和能力。如果孩子没有尽早养成阅读习惯,后期很难在课业和手机的“夹击”下坚持阅读,只能在阅读阵地上“丢盔弃甲”,甚至“溃不成军”。

“在培养孩子阅读习惯这件事上,家长要有前瞻性。”张建建议家长为孩子合理规划时间表,确保每天有一定量的专门阅读时间,即便只有半小时,也足以让孩子沉浸在书的世界中,周末和假期更要鼓励孩子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进行阅读。

另外,如果孩子阅读技能不足,比如识字量不够、阅读速度慢或者理解力有限,可能会让他们在面对大量文字时产生畏惧心理,进而失去阅读的兴趣。张建表示,过早或过高地要求孩子阅读超越其认知和理解水平的书籍,可能会让孩子感到挫败和厌烦,选择适合孩子阅读水平和兴趣的书籍至关重要。

“身教重于言教,要让孩子爱上阅读,父母要身先士卒,坚持每天阅读,不管是读书,还是看报,首先要把家里的读书氛围营造好。”张建说,如果父母本身就是爱读书的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展现出阅读的乐趣和重要性,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使孩子更容易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过于强调“实用性”

功利化是阅读的最大隐忧

当下,阅读已成为一个高频热词,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希望把孩子培养成爱阅读、会阅读的人。然而,部分家长过于急躁和功利,出现了“用力过度”的现象。他们把绘本当作孩子的识字课本,把教孩子认字摆在第一位;只让孩子读“有用”的书,读完还要检验“学习成果”;为了提升作文分数,让孩子死记硬背好词好句……

“这种偏颇的观念,忽略了阅读本身的内在价值和深远意义,将充满乐趣和启发的活动,简化为了追求分数和成绩的工具。”张建说,过于功利化的阅读会限制孩子的视野和情感世界的拓展。培养阅读习惯是一个多元化的过程,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书籍都有其独有的价值。同时,阅读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短期内很难看到效果,它带给孩子的滋养和启迪往往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才会逐渐显现。如果家长总是强调阅读的“实用性”和“学习功能”,那么阅读对孩子而言,会渐渐变得索然无味,失去它应有的魅力和价值。

“阅读应该是乐趣与成长并存的过程。”张建非常认可四川大学哲学与教育学教授刘莘的一句话——我们“要为孩子做有思想的减法”,既要鼓励孩子自主选择喜欢的书籍,也要适时提供一些具有教育意义和较高文学价值的读物,给孩子“有条件的自由”。

在张建看来,平衡孩子的阅读兴趣和阅读导向需要巧妙的融合与互动。她建议家长,为孩子设定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阅读目标,比如阅读不同类型的图书,同时也鼓励孩子深入研究某一领域的经典著作;定期更新家中的书籍资源或向孩子推荐新的书单,既包含孩子感兴趣的题材,也包含拓宽视野、提升素养的优质作品;当孩子对某个主题产生浓厚兴趣时,提供更丰富、深入的相关书籍,帮助他们沿着兴趣线索不断探索,逐渐培养阅读能力;设立家庭读书时间,共同讨论书中的情节、人物和主题,引导孩子理解深层次的信息,培养他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由浅入深、寓教于乐

让阅读不再成为负担

除了被迫读“有用”而非自己感兴趣的书,读后感、赏析、摘抄等“阅读套餐”也是令孩子丧失阅读兴趣的原因。然而,这些却是大部分家长检验孩子阅读效果的“法宝”。

阅读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包含理解、思考和情感体验等多个层次。张建表示,检验阅读效果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根据年龄特点、阅读目的、阅读材料的不同,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估方式:比如,与孩子讨论故事情节、角色特点、主题思想,了解他们对内容的理解程度和思考深度;让孩子用自己的话重新讲述故事,看他们能否把握住主要情节和关键信息;通过表演、绘画等方式重现书中的某个场景,有助于观察他们是否真正理解和消化了阅读材料;鼓励孩子制作思维导图,直观展现他们对篇章结构、逻辑关系、重要概念的理解;除了写读后感外,也可以让孩子续写故事,写信给书中角色或作者等等。

要使阅读变得单纯、轻量、愉快,就要从孩子的兴趣出发,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引导他们进入阅读的世界,让孩子在过程中感受到乐趣。尤其是对于经典名著,家长要创建一条由浅入深、寓教于乐的阅读路径,让孩子在轻松愉快中领略文学的魅力,从而培养他们对阅读的热爱和对经典作品的欣赏能力。

谈到令不少孩子产生畏难情绪的经典名著,张建认为,关键在于何时、以何种方式引入。对于年纪较小的孩子,可以从改编过的儿童版、有声书或动画片入手,先激发他们对名著故事的兴趣。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再逐步引导他们阅读原著。家长和教师也可以分享一些名著背后的背景知识,帮助孩子理解作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同时鼓励他们分享阅读心得,以减少阅读压力。

张建提醒家长,要放手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读书,不要挫伤孩子的阅读兴趣。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