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陪,孩子才会爱上“读”

■谭思琦

《教育导报》
2024年第36期(总第3931期) 导报三版

父母是引导孩子爱上阅读的重要他人,那么,阅读路上,到底怎样的陪伴才是有效引导呢?

一、家长和孩子一起读

孩子都喜欢模仿父母,如果父母喜欢阅读,孩子在耳濡目染之下,也会对书本和阅读发生兴趣,阅读会由此成为家庭的生活方式。

大声朗读原文

图文并茂的绘本深受小朋友欢迎,但家长拿到手里却犯难了:先看图片,还是先讲故事?故事怎么讲才好玩?其实,在孩子刚刚接触阅读时,家长不用纠结,给孩子大声朗读绘本原文就是个不错的办法。父母熟悉的声音为孩子营造了安全舒适的阅读环境,让孩子自然而然沉浸在故事之中。有时候,在阅读过程中,人为地设置过多问题反而打破了故事的节奏,削弱了故事本身的魅力。

读出自己的故事

随着孩子认知能力的发展,拿起一本书,他不再只满足于听故事、读故事,而是喜欢猜故事、编故事。在这个阶段,家长可以在陪伴孩子阅读时加上一些阅读的提示语:“这是谁?”“他在做什么?”“他为什么这么做呢?”来鼓励孩子通过思考理解故事。

对于一些情节曲折、丰富的故事,在朗读时家长可以加上“啊”“呀”“咦”等语气词,抓住孩子的注意力,就像是故事结构的绳结,长此以往能帮助孩子培养结构意识。在语气词的提示后,可以接着引导孩子进行猜测,猜对时家长可以及时使用“作者和你想的一样呢”“你真是一位了不起的作家”等评价语反馈,猜错了也不要紧,只要言之成理,每个孩子都在故事中读自己、写自己。

二、确立亲子阅读中孩子的主体地位

有家长反馈,孩子在父母陪伴时愿意阅读,但一旦没有父母的陪伴或提醒则不再愿意阅读,本质上是因为在亲子阅读中丧失了孩子的主体地位,没有让孩子感受到阅读的快乐。

尊重孩子的权利

在陪伴孩子阅读时,我们经常会观察到一个现象:家里的书那么多,孩子总喜欢读某一本;书里的故事那么多,孩子反复听的故事就那么一个。在这个例子中,家长就走入了以自己为阅读主体的误区。反复地阅读就像逛花园,孩子这一次看到的是这朵花,下次好奇的是那株草,他收获的是愉悦的体验和不同的发现。从孩子的成长规律出发,在认知能力有限的情况下,这个不断重复的学习过程,能帮助他们不断发现新的东西并逐渐达到真正的理解。

和反复读类似,总有家长担心孩子跳过某个章节就读完一本书,不求甚解,但当阅读真实发生,反复读、跳读,甚至不读,不就是一名读者应有的权利吗?

读书方法的选择

在孩子从需要家长陪读走向自主读的道路上,桥梁书会慢慢出现,辅助孩子实现从绘本到文字书的过渡。一些家长过于重视孩子阅读速度的变化,甚至开始计算其一分钟的默读速度,忽略了孩子在阅读过程中的发展。有孩子喜欢批注,有孩子喜欢发散思考,有孩子喜欢和家长、同学进行主题讨论,如果只是强调阅读速度等阅读目标,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孩子在阅读路上更丰盈地成长。

当然,在亲子阅读中,合理使用“数据”也能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比如用可视化的方式记录孩子的阅读成果,将假期读过的书目堆叠起来比身高等,都是有助于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好方法。

陪伴孩子一起读,跟着孩子共成长,愿每个家庭都能品尝到阅读的香甜。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