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天津教育——

珍视百年积淀 担当科教使命

■本报记者 胥茜 倪秀 殷樱 钟兴茂 文/图

《教育导报》
2024年第38期(总第3933期) 导报四版

4月16日至19日,全国教育报联盟第十次年会暨联合采访活动在天津举行。《教育导报》《教育时报》《江苏教育报》《甘肃教育报》《东方教育时报》《山东教育报》《浙江教育报》《教师报》《天津教育报》9家全国教育报联盟成员单位的媒体记者,先后深入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天津市耀华中学、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市优念睦南幼儿园、天津科技大学等学校开展联合采访,感受渤海之滨的教育魅力。

天津高校的使命担当:

与时代同频    与产业共兴

近处一栋栋老旧的红顶白墙欧式小楼,镌刻着曾经军阀割据、列强侵占的记忆;远处一排排鳞次栉比的摩天大厦,彰显了新中国改革开放、大国崛起的广阔前景。行走在天津街头,每一个不经意的远眺似乎都能见证祖国一百年来从积贫积弱到繁荣富强的历史画卷。而深入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科技大学等学校,又能更深切地感受到新时代高等院校实干安邦、科教兴国的使命担当和生动实践。

洋为中用      一体建设

“大思政教育”铺就人才培养爱国底色

坐落在天津市中心的天津外国语大学,其多数教学楼是民国时期留下来的建筑。其中的百年钟楼更是天津地标式建筑,如今在其底层和一楼侧房,建立起了800余平方米的“中外制度比较思政课重点实验室”,收录展示了100多个中外案例故事,让思政教育变得形象生动,并通过信息技术赋能,增强思政教育互动性和参与感。

天津外国语大学致力于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承担和参与完成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丛书、《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中国共产党简史》等50余部、近1000万字的党和国家重要文献对外翻译任务。近年来,学校及其马克思主义学院不断思考如何发挥外语学科优势上好“大思政课”,进而建成了中外制度比较思政课重点实验室,服务于学校思政课教学及全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实践教学。

“在这里,我看到了中国速度、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和中国担当!”“比较、成长,强国有我”实验室案例展示区留下了前来参观的大中小学生的数百条留言,无不体现着青少年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如今,实验室已经成为天津市“大思政课”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重要项目。

同时,天津外国语大学牵头成立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联盟,连接起天津市、河北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地20余所中小学,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联合教研、“同上一堂思政课”等系列活动,并整合各方资源打出“大思政课”体验式教学“组合拳”,与中小学一起赴大沽口炮台遗址、安幸生烈士故居、潮白河国家湿地等开展思政实践教学活动,在“行走中”把“大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为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企业命题     院校揭榜

产教融合实现多方共赢

4月的天津沐浴着热烈的阳光,又被徐徐海风轻轻吹拂。在这无限春光之中,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实训基地内一派忙中有序的景象。在精密模具协同创新中心,学生们正通过 VDL-600 A设备上数控铣加工实训课,逐个完成对工件的正确安装、分中、编写程序等加工实操练习;新能源技术产教融合基地里,学生们爬上高达5米的风机塔筒设备,开展风电场建设和风电基础运维的模拟训练。

“这两个实训基地是学校坚持产教融合,助力产业发展,反哺教学科研,实现多方共赢的典型代表。”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李云梅介绍。2018年,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联合瑞士 GF、卡尔蔡司等国内外一流企业共建精密模具协同创新基地,新能源技术产教融合基地则是学校为契合新能源产业发展趋势,弥补监控、运维不足等缺陷,提前布局培养能适应新能源产业未来发展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

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新能源技术产教融合基地里,学生正在开展模拟训练。

以校企共建基地为平台,学校教师和企业员工互相取长补短,迅速打造出一批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生产一线的需求和瓶颈也转化成教学、科研资源。以此为基础,学校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也快速提升。精密模具协同创新中心在与某手表企业的合作中,攻破了高速级进模具累积误差等关键性壁垒,填补了国内空白,实现了进口替代。史清卫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师生基于企业实际协同研发“洗衣机内筒拆解装置”“轴套剥离装置”,为天津某洗涤电气有限公司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已转换成实际生产力。

有着“新中国轻工业人才的摇篮”之称的天津科技大学,立足轻工发酵、工业生物技术等优势特色,与康希诺、瑞普生物、华熙生物、天津药研院、丹娜生物等企业共建生物医药现代产业学院,采用“2年校内理论学习+1年校企合作育人+1年企业实践学习”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还围绕天津市“1+3+4”产业布局和滨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链,在学科建设上发力出招,提供人才、技术、智力支持。

政策赋能    创新驱动

科研成果由“智”变“金”

“我现在六成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科技园的项目中,四成用于学校教学。”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青年教师刘莹说。作为天津科佰迪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的科技特派员和联合创始人,她每天都要花大量时间在科技园的实验室中进行技术攻关。

刘莹不是个例,像她一样的老师在天津科技大学还有很多。轻工学院程博闻教授与泰达控股共同建设泰达新材料产业研究院,突破国产功能纤维制备关键技术;王红星团队面向“双碳”国家战略需求,聚焦新能源和催化材料的研发;陈宁团队通过菌种改良、发酵过程控制等,开发生物医药中间体及原料药的分离纯化技术……

为了激发学校教师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积极性,近年来,天津科技大学出台了一系列利好的管理方案和政策。如《天津科技大学科技园管理办法》提出:师生领办创办的科技企业在科技园使用的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经本人同意、学院审批、国资处备案后,可存放在科技园双创载体内,实现设备共享,教师可在科技园内兼职创新或者创办的企业申报职称。此外,学校在天津市高校范围内,完成了首个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个人所得税减半征收。

目前,天津科技大学在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王红星的研究成果服务改造的企业项目总产值近200亿元;陈宁解决了生物医药行业上游供应链紧缺的问题;程博文的关键技术为疫情防控作出重要贡献;机械学院的科技成果服务于神舟飞船载人飞行任务……据统计,天津科大近5年技术合同认定登记1600余份,成交额6 .1亿元,其中与天津企业开展技术合作700余项。

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与专业学生在实验室内做切片观察。

 

天津市耀华中学:

百年校史与未来的教育对话

“耀华礼堂在2021年被确定为天津市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已经有近90年的历史,至今都是我们重要活动的举办场地。”跟随着天津市耀华中学校长侯立瑛的脚步,采访团一边听着介绍,一边走进礼堂。

“这些椅子都是从那个年代沿用至今?”“学校日常活动都能正常在这里举行吗?”……记者们的疑问得到了肯定的答复,大家不禁感叹天津在历史建筑保护上的成就,更赞叹让历史建筑服务当下教育的智慧。

耀华中学的前身是创办于1927年的“天津公学”,1934年更名为耀华学校,取“光耀中华”之意。1952年由人民政府接收,更名为天津市第十六中学。1978年,学校被确定为天津市首批重点中学,1988年复名为“天津市耀华中学”。校史跨越百年,校址迄今未迁。耀华中学不仅留下了精美的历史建筑,更孕育了许多值得诉说的历史人物。

在耀华中学校史馆门前矗立着赵天麟烈士的铜像。1934年,赵天麟出任第三任校长,提出了沿用至今的校训——‘勤朴忠诚’,其所蕴含的价值追求成为耀华近百年的办学灵魂。1995年10月,耀华中学师生敬立铜像,以供全校师生及一切爱好和平的人士瞻仰。值得一提的是,梁思礼院士生前每年回到耀华,都要在赵天麟校长的铜像前献花,鞠躬缅怀。

“了解耀华的历史、感悟耀华的传统、学习耀华的精神,是每一个耀华人必修的一课。”侯立瑛介绍,如何让学校悠久的历史和淳朴校风滋养新时代的师生,是耀华中学一直在思考的教育命题。

在耀华中学的采访中,有很多让人印象深刻的元素:能触摸到真实弹孔的墙壁、拥有2万多册明清古籍和民国文献的图书馆、人工智能A I教室、创客教室……近年来,耀华中学以“立德为先、多元发展、面向时代、光耀中华”为办学理念,逐渐形成“光耀教育”的办学特色。全校教师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积极探索跨学科主题学习、大单元项目化学习、启发式和体验式学习等方式,构建了以“生光基础类课程”“增光探究类课程”“勖光创新类课程”为成长阶梯的课程体系。 

从校史馆出来,正碰上学生在上体育课。青春在球场上飞扬,背后是梧桐掩映下的历史建筑,仿佛一场历史与未来的对话。历史在这里沉淀,教育在这里发生。

天津市耀华中学上体育课的学生。

 

 

天津市优念睦南幼儿园:

以学定教     让孩子成为“主角”

4月的天津,阳光明媚,新绿葱葱。在天津市和平区五大道的一栋百年建筑里,隐藏着一座名为优念睦南的幼儿园。午后,一群孩子来到园所户外的草坪上,有的在水池旁清洗蔬果、有的在老师的带领下翻烤红薯和玉米、有的则在草坪上铺上野餐垫……在优念睦南幼儿园,学习不仅发生在教室内,还以幼儿园为中心拓展至户外、社区及大自然中。在这里,以儿童为本位的理念得到生动体现:没有统一的“目标”,只有对孩子兴趣的“支持”;没有固定的“教材”,只有激发思考的“材料”;没有“统一”的要求,只有不断被鼓励的“自发成长”。

“为什么有的豆苗长得高,有的豆苗长得矮?”“有的豆苗长太高倒了,怎么办?”……在小班的一间教室里,小朋友们正在讨论豆苗的生长情况;另一间教室里,小朋友则把家里带来的各种果实剥开,努力寻找里面的种子,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建立对种子的认知。据介绍,该园在4月开展了“种子的秘密”教学活动,探寻种子生长的奥秘。

天津市优念睦南幼儿园,儿童在户外清洗蔬果。

 

“近期在园所开展的一系列关于生命教育的活动,源于3月幼儿园一只小兔子死去的真实事件。”优念睦南幼儿园教学园长赵爽介绍,兔子的死去引发了幼儿对于死亡的探讨,也让幼儿对于“生命的起源”产生了兴趣。小班孩子开始对能长大的种子产生了好奇,“种子的秘密”方案应时而生。这是该园以学定教的生动案例。

在优念睦南幼儿园,环境被看作是幼儿的“第三位教师”,幼儿同样也是环境的创造者。楼梯口的各种指示牌、墙上的儿童诗、幼儿园里的安全提示,甚至给来访者的参访证,都是幼儿自己讨论并设计绘制的。“幼儿园里每个角落都能看到幼儿的痕迹,这些在我们看来都是幼儿的自我表达,幼儿的价值感、归属感在这个过程里都能得到很好地培养。”天津优念教育集团总园长刘淑婷介绍。

在该园教学楼二楼的公共空间里,摆放了一张办公桌,就是园长办公的地方。刘淑婷告诉记者:“幼儿园就像一个家,园长和老师及孩子的关系更像是家人和伙伴,应该可以随时无障碍交流。所以,我们去办公化,在离孩子最近的地方开放式办公,就是要突破关系的屏障,真正走近教师和孩子。事实也确实是这样的,当我们开放了办公区,我们园所里的师生关系变得更有温度、更和谐、更贴近了。”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