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岳国忠,成都市学科技术带头人,先后参与10余项省、市、区级课题,多次荣获教育部基础教育成果奖、四川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奖、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奖。在《语文教学通讯》《四川教育》《语文知识》《课程教材教学研究》《语文报》等报刊上发表文章40余篇。
◆写作源于一场猝不及防的“救火”
2007年6月9日中午,所带的高三毕业班刚考完英语口试,我突然接到领导电话,让我考完后赶紧回来,第二天就去接任初一某班的班主任,代替原班主任组织该班期末考试工作,还要召开临时家长会……带着满脑子问号,我赶紧找分管领导了解情况。“这个班,这一年之内已连续换了4个班主任了,家长们还是不接受;这不,刚高考完他们便趁着还未放假,一拨又一拨找学校提要求……我们也反复看了教师名单,这把‘火’,还只有委屈你去扑救了。”分管领导说。
“火”情紧急,不容我犹豫,只好大局为重,赶紧准备。当下只剩半天时间,我对学生学情、家长需求等等信息,一无所知;想问问原来的班主任们,他们似乎讳莫如深。
“讲什么?怎么讲?讲到什么程度?”一连串问号在我脑际盘旋。我干脆抛开以前开家长会的模式,与家长们将心比心、开诚布公畅谈。一开始,家长们群情激愤;随着交流深入,他们心情渐渐平复;最后,我将接管后班级管理、语文教学初步思路抛出后,并承诺自己会用心陪伴,认真观察并记录学生成长变化的点点滴滴并及时反馈给大家,希望大家见证这个班级的变化。
捏了一把汗,家长会终于顺利结束,我发现教导处主任在后门窗口,朝我竖大拇指。会后,我趁着激动的心情还未平复,写下了这两天的心路历程。
暑假结束后,我正式接触学生,才发现他们的确与众不同,班上几乎天天有“非常”事件发生。面对这群学生,谨记“紧急家长会”上对家长们许下的承诺,我这个班级“后妈”,用文字记录班级成长,留存孩子们成长的印痕,温润我们共同的生命时光。
◆“老师,我在你的文章里真的那么可爱?”
非常班级,与众不同。这群孩子在纪律观念、行为习惯、学习态度、学业质量、进取精神等方面,与其他班级真不太一样,如果只记录“不如人处”,可能是一本成长的“黑暗史”。记录什么、怎么记录,如何让学生、家长与文字产生共鸣?我想,就让“生命都在场”的学生和家长都能够进入文中,以学生为叙述的主体,协同其班级生活、家庭生活写作教育叙事。
我作为班主任,引导科任老师从孩子们的学习习惯、听课状态、作业质量、做事态度、言行礼仪、体育锻炼、特长爱好等方面,努力去发掘他们身上每一个虽微小但有意义的小改变;引导科任老师、家长、同学以接纳的态度、包容的心怀、等待的心态、赏识的眼光,努力拨亮每个学生生命中最有意义的向上、向善、向美之灯。
就这样,一篇又一篇“后妈”日记写出来,打印后点对点送给家长;家长在短信里反馈自己的感受后,我又将家长的感动、期望分享给科任教师和学生本人。一天又一天,班级的风气慢慢开始变化,集体荣誉感逐渐增强。
我本想见好就收,以此搁笔,但在一次班会课上,平素任性叛逆、行为随意的女生小叶(化名)主动站起来,一反常态、非常认真地对我说:“岳老师,我在你的文章里,真的那么可爱?”
她的这个问题,确实出乎我的意料,教室里一下子出奇安静。我不假思索,微笑着对她说:“小叶同学,你开始在乎你是否可爱时,你就已经很可爱了。看来,老师在文中还没有完全写出你的可爱呢。”她当时“哇”地一声,双手紧紧捂住了自己的眼睛,全班再度安静,随即掌声雷动。
原来,在我前一天的日记里,写到她体育课上为帮助受伤同学,火急火燎从操场一路狂奔去请校医,途中不小心撞到了一位老师后没有道歉,导致该老师向德育处投诉这件事。我不但没有责怪她,还表扬了她热心帮助同学、有责任感,带给了受伤同学班级温暖,准备将她评为本周“最可爱的同学”,当然,这篇文稿打印后也请她送给了她的家长。
从那以后,小叶上课开始听讲了,说话也不再粗野,作业也能够写一些并上交了……我看到她作业本上的姓名一栏,工工整整地用红色写上了“可爱的”三个字。
“可爱的”,在班级中,又何止于小叶?还有小张、小王、小赵、小李……孩子们等待着我发现他们的可爱、肯定他们的可爱、传播他们的可爱。为了这一个又一个的“可爱”,我没有理由就此搁笔,为了成全并成就“可爱的他们”,我就继续写下去吧。
一学期下来,全班50个人,每个人都在我的《班级“后妈”日记》中至少“可爱了”一遍,《班级“后妈”日记》,不知不觉生长到了8万多字。
◆由“教育叙事单行道”迈向“学科论文双车道”
作为班主任,我撰写教育叙事,是在发现、欣赏、分享、传播、激励班级里的“可爱”,并让他们朝着光亮的方向生长,最终能成长为老师、家人、自我人生所期待的、有品质的恒久的“可爱”。
作为语文教师,我带领孩子们发现大千世界的万千美好、自然环境的生命多彩、社会舞台的人生百态、历史长河的智慧点滴……在这一过程中,我学会了从某一角度、某条路径、某种方法中进行梳理,或偶拾片段,或连缀成文,或立项小课题,或参加经验分享,或参与论文评奖,或投寄刊物发表。慢慢地,自己对教育教学的感性认知、实践体会,经过时光淘洗和文字萃取之后,逐渐变得有了些理性的温度、有了些认识的深度。文字的力量,助力我在不断阅读、思考与写作的交互过程中,增强了教育教学的学理认知,增添了教书育人的风景,舒展了专业发展的“翅膀”。
◆因“写”而知不足,因“写”而知困
既识文中趣,更劳弦上声。教育叙事、教学随笔、文本解读、教学课例、课题报告、文学作品,甚至个人专著,这些年,我都有所涉及。所写数量渐多,自己也因“写”而知不足,因“写”而知困,如何才能保持自己的眼光不钝化、思维不固化、表述不僵化?
转益多师,积极请教,于倾听和交流中,激活思维;开卷有益,广泛阅读,于阅读反思中,捕捉灵感。不断开阔阅读视阈,开掘观察视角,增高认知视线,坚持以读促写、且读且思、读写结合,于是,在看待问题时,角度也不再单一;分析问题时,逻辑条理也日渐清晰;表达看法时,表述也日渐平和;甚至就连面貌,也似乎不再“可憎”。
一路走来,所幸能为教育媒体的编辑老师们触碰并接纳,期待教育报刊增设教育写作的主题或栏目,再多一些赏识和宽和,理解和接纳更多的一线教师,以文字,温润教育的生命与时光。
【本文系“四川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一般项目“专业写作对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影响研究”(PDTR2023-13)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