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教育写作带来的获得感与价值感”

——对话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副校长李志欣

《教育导报》
2024年第44期(总第3939期) 导报三版

【人物档案】

李志欣,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副校长。中国教育报2023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曾获山东省教育科研创新校长、山东省特级教师、山东省教学能手、中国百名科研创新校长等多项荣誉称号。在《人民教育》《中小学管理》《中国教育报》等全国、省级报刊杂志上发表教育教学类文章三百余篇,出版《优秀教师的自我修炼——给青年教师的成长建议》等著作十多部。

【对话人】

教育导报   夏应霞

夏应霞:能讲一讲您是如何走上教育写作之路的吗?

李志欣:我是1992年8月参加工作的。工作第三年的某一天,学校教导处陈主任安排我参加并负责撰写他申报的课题材料,专科毕业的我从来没有做过课题研究,只好硬着头皮连夜查阅文献资料,查阅撰写开题报告、中期报告和结题报告的方法,学习实践研究的科学途径,学习撰写论文。在研究过程中,我撰写的一篇论文竟然获得了全市二等奖。同事们都向我祝贺,校长在全校教师大会上公开表扬了我,号召大家向我学习,这极大地激发了我写作的热情。

我有坚持阅读教育杂志的习惯,擅长把所学用于实践。踏上了写稿、投稿的快乐且艰难的写作之旅后,我开始梳理总结自己日常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故事、经验和感受,捕捉班级或课堂中的关键事件,以案例的方式把一些零散的信息整合起来,并适当穿插一些理性分析。

根据报刊文章的需求和特点,我几乎每周都要投稿一篇,然而要么收到退稿信,要么杳无音信,我仍然坚持每周写稿—投稿,每天怀着期待与梦想,骑着自行车,到乡政府驻地的邮局寄取信件。一天,我收到了一个大牛皮信封,落款写着《英语考试研究》杂志。我打开信封,是两本杂志。我随意翻看,看到一篇文章《试论教师的读》,这不是我写的文章吗?不久,邮局又通知我去取汇款,我惊呆了,稿费200元!这在上世纪90年代可是一笔“巨款”。

爱上一件事情,便不能罢手。我写稿、投稿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终于实现了时常有文章见诸报刊的夙愿,也得到时常收到稿费的喜悦。我从一名读者成长为一名作者,从此在教师专业成长的路上飞快地奔驰着。在这个过程中,我累并快乐着、幸福着,因为我走上了教育研究之路,享受着教育写作带来的获得感与价值感。

夏应霞:您是从写论文起步的,但是后来写作内容非常宽泛。总结一下,在论文、课题报告、教育叙事等文体中,您主要擅长哪种文体?

李志欣:刚开始,我以写英语教学和班主任管理方面的论文为主,之后步入学校干部行列,开始涉及一些管理类文章。现在,除非有特别要求,我一般写教育随笔或教育故事类的文章。

我认为,写教育随笔是最好的反思行动。反思教学有利于教师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有利于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有利于教师提升理论水平、拓展知识层面、推动教育教学创新。一个善于反思的老师,一定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肤浅的知识、狭隘的经验;有反思的教学,是教师为解决问题而进行的创造性教学,经过理论的重建、知识的积累,从而达到解决问题、改革创新的目的。

现在,我以撰写学校管理、课程改革、教师和学生成长故事等内容的文章为主,也写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小文。我喜欢写教育故事、教育散文、教育诗歌,写作的题材与体裁越来越丰富和广泛。有些文章不是为了发表,只是为了自己反思、记录、收藏、觉察、把玩。说得深刻一些,是为了与自己的内在对话。

夏应霞:写了30年,您认为写作给您自己和其他人的人生带来了什么影响?

李志欣:写作需要日日进行、月月坚持、年年累加,这样才能摄取某一领域的相对全面、完整的知识,才能筛选出那些独特、新颖、有用的信息。一旦断了写作的链条,那么这段时间的信息就是空白的。当你想创作时,完成作品后自己似乎还感觉不错,但是此时的观点或想法的真相可能还停留在过去,自己却浑然不知。因为那段空白期自己没有续接上,当别人阅读你的文章,自然感觉到了落后。我有个学习写作的经验,自己写完了,再看他人的文章,感觉到了不足,学到了经验,再继续写自己的,再看他人的,如此周而复始,水平会不知不觉地提升。

更为重要的是,写作让我敬畏生命、宽容错误,愿意做成就他人的事情。写作促进我学会了阅读和研究,形成了终身学习的习惯,培养了成长型思维品质。写作指引了我的思想与精神运动,让我懂得:生命的本质在于成长,在于不断地突破自己的生命经验,在于让自己有思想地活着。

人生是不可预测的。目前,我经常发现,有的学校教师在“共读”我的书,有的开展阅读论坛、有的征集阅读心得……我时常会接到陌生的年轻教师的短信或电话,谈读我的书的收获,并且对我表达谢意。当我看到自己的文字陪伴着他们精神成长,他们把书也当成了我,我惶惶中有些歉疚,不知书中关于自己的经历、所思所悟,是否能够真正帮助大家。

简言之,写作让我能够不断取得思想进步,获得精神上长久的乐趣,构成了自己持续学习的人生。我的道路越来越宽广平坦,成就自己,影响他人,怀揣共同使命携手前行。

夏应霞:您将写作这样一种普通教师认为很难的事情,内化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并将它升华为一种“享受”,这是一种独特的体验,您是怎样理解“教育写作”并如何实践的?

李志欣:的确。写作已经化为我生命、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写作成了我的爱好与志趣,写作成为我业余时间的休闲与娱乐。平时该上班就上班,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但是自己私下却干另一件事情。对我而言,写作已经不是普通的业余爱好,而是非常严肃认真、每天都要取得进展、达到一定的水平的事情了。白天的自己是一个身份,晚上的自己还有另一个身份——写作者。

接到或者想写一个主题的文章后,我并不急于下笔,而是把它悬挂起来。这段时间,这一主题就留在我的脑海里,我的手头工作该怎么干就怎么干,我的日常生活该怎么过就怎么过。但是,那个主题是有生命的,它时常发出信号,吸引我去发现、思考与之相适应、相近的内容,这段时间的阅读、实践,甚至是与人交往,都会被它召唤。我把这种状态比喻是新挖了一个池塘,那些信息、信号会自然地流进里面,等待水面大了,池塘四周便会长出一些水草,水里会出现一些鱼儿,一些鸟类也会飞来。

当自己有了充分的积累,当然,这些积累有些是有意的,有些是无意的,我会找个时间“虔诚”地坐下来,泡一杯自己喜欢喝的茶,也可以是一杯咖啡,打开电脑,手随着大脑意识的涌动,自然地敲击键盘,伴随着一个字一个字地跳跃,文章就这样流淌出来。

要想达到这种境界,离不开日积月累的实践,更离不开自己每天坚持的阅读与写作。当你在实践中不够投入,一年勉强读一本书,不到被逼无奈才写文章,即使你采用我描述的方法,也不会出现奇迹,因为你的大脑里根本没有多少信息和信号。实践还需要多反思,与所读的书建立联系,来指导自己的实践。读书时与以前的实践知识对接,借他人的思想和行为牵出自己的观念。还得坐得住、坚持写,哪怕写的是流水账,自己不满意,也要坚持写。当你养成了把所读、所做、所思记录下来的习惯,并经常与一些好的文章进行对比,然后感知到自己的不足,此时继续写,如此往复、形成闭环,终有一日,你会成为写文章的高手。

夏应霞:您对今天教育媒体的编辑想说什么?有何建议?

李志欣:希望现在的媒体编辑不能把主要精力仅仅放在关注那些名校、大校的教育经验,关注那些已经成为大家的教师的事迹,而是能够走下来、走进那些普通学校、薄弱学校里,主动看到他们的奉献与坚守,即便谈不上什么经验或特色,他们的精神需要点赞与推广。多发现与激励那些默默无闻的一线教师、给更多教学新手展示的机会,就像我当年,反复投稿、反复被退稿,但仍然可以遇到伯乐一样,对写作发表充满敬畏与期待。希望你们给无数教师中的那个默默无闻但却异常努力者一次惊喜,也许你会成就一个好老师,甚至是一个未来的教育家。

本文系“四川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一般项目“专业写作对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影响研究”(PDTR2023-13)成果之一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