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的“加减法”

以《猫》的教学为例

成都市龙江路小学 胡军 王熹微

《教育导报》
2024年第44期(总第3939期) 导报三版

课堂   李政  摄

课堂    李政  摄

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后,我们在语文课堂上引入“加减法”,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突破教材、教参、练习册的局限,回应了“双减”落地后教学提质增效的难题。

一、“解读文本”做加法,“制定目标”做减法

统编教材是以“人文主题+语文要素”双线并行的方式组织单元体系,这样的编排方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力,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也对教师解读教材、用好教材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前那种“按篇备课”“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文本解读已经很难满足新时期语文教学的需要。因此,我们要在“文本解读”上做加法,从教材这一个“例子”拓展开去,从教材序列设计中发掘这一课在发展学生素养中的独特价值,合理地组织“这一课”的教与学。

比如《猫》所在的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要求,阅读教学上,引导学生发现语言特点,体会作者表情达意的写法;习作教学上,则是鼓励学生尝试模仿作家的表达方法,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试着写出动物特点”。

整理本单元的三篇课文,主要有以下方法:1 .用明贬实褒的方法表达对动物的喜爱;2 .用前后对比的方法描写动物的不同表现;3 .写同一种动物不同时期的表现;4 .选择典型事例突出动物特点;5 .直接抒发喜爱之情。第4种和第5种方法是学生很熟悉的,而第1种和第2种方法,则是本单元要重点体会、学以致用的新方法。《猫》一文是“明贬实褒”的完美示范,所以编者把它放在了精读课文的第一篇。这一课学扎实了,学生对何谓“明贬实褒”有体会了,那么,他们对同样运用了这一写作手法的《白鹅》也就有了理解基础。

文本解读做加法,是为了给教学内容做减法提供筛选的依据和支撑。解读中,老师在“见了森林”的基础上,用40分钟带着孩子直奔“那棵树”,所谓“一课一得”就是这个道理。

二、“学习活动”做加法,“授业解惑”做减法

教学本身就是一个活动,新课标的第六部分“课程实施”中有一段建议:“教师要明确学习任务群的定位和功能,准确理解每个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提示。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设计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依托学习任务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安排连贯的语文实践活动。”在《猫》一课上,我们“立足课内,落实语文要素”,搭建了“课内”和“课外”两个大的学习活动。

“课内”活动是:自读课文2-4自然段,发现猫的古怪。这一学习活动又分为两个梯度,由浅入深——第一个梯度:提问“猫的古怪体现在哪些方面”,抓关键词填空。四年级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抓关键词理解内容的方法,因此,这一任务驱动是有效、可行的。第二个梯度:让学生体会作家表情达意的写作密码——作家分明在写猫的性格古怪,为什么处处让读者感受到喜爱之情?这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教师要根据学情,带领学生深入阅读2-4段,多维度体会老舍遣词造句的艺术。最后,教师在点评、追问中,推动学生思辨阅读,体会“明贬实褒”的写法。

“课外”活动是指,学习第5自然段后,向学生提问:“如果你是一位插画家,你会选择小猫的哪个画面来表现它的可爱?结合具体语句说说你会怎么画?”这个活动实现了学生由“阅读者”到“第二作者”的身份转换,这无疑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创作欲和表达欲,其学科核心素养也就得到了发展和提升。

活动“做加法”同样预示着语文课要从“一课”走向“一类”,积小流以成江河,将学生的视野引向更广阔的阅读天地。我们采用“1+ X”的方式,进行微型群学习,从老舍笔下的猫,拓展到其他与猫有着不解之缘的作家,激发学生运用课内习得的学法去自主阅读,了解中外名家和猫之间的故事,感受文学语言的魅力,同时启发他们进行群文的对比阅读,从而促进学生知识的自我建构、方法的灵活运用,发展他们的高阶思维能力。

“此消彼长”,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活动时间增加了,那么减掉的自然是老师单向度“传道、授业、解惑”的时间。教学不是师教生学,是师生同学,需要教师设计一个又一个体现任务驱动、问题解决式的学习活动,把时间留出来、把空间让出来,基于学情、顺学而导。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