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育家精神引领青年教师成长

■成都师范学院德阳高级中学 冷胜火

《教育导报》
2024年第44期(总第3939期) 导报三版

2023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信中,明确提出并深刻阐释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为建设新时代教师队伍提供精神引领。青年教师作为教师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活力和朝气,有创新的理念和想法,是希望、力量、美好的代表,是推动教学工作创新发展的主力军之一。教育家精神以其特有的历史逻辑、深厚的文化基因和广博的未来指向,与新时代青年教师价值追求相契合,将引领他们健康成长。

一、教育家精神传递了至诚报国、行为世范的历史逻辑

自古以来,中国便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言为世则、行为世范”的为师之道。而成长于中西方文化交融和消费主义盛行的环境下的当代青年教师,有的面临传统的工作伦理所强调的职业道德逐渐被直接的物质反馈消解,他们容易限于缺乏理想信念的被动局面,其职业追求很难与国家命运相连,虚无感由此生发。因此,做好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是弘扬教育家精神、推进教师队伍建设的应有之义。为此,青年教师要从教育家精神的历史逻辑中找寻从教基点,主动将小我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准确把握教育强国的战略地位,筑牢从教信念之基。

“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青年教师要做学生的好老师,就要用自己好的品行去影响孩子,坚守精神家园和人格底线,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理想信念耕耘在教育事业中,努力实现人生价值。

二、教育家精神镌刻了乐教爱生、启智润心的文化基因

一直以来,“教师”这一称谓蕴含“智慧”“仁爱”之意蕴。如,帮助1600余名贫困山区女学生圆梦大学的张桂梅、长期奋战在扶贫攻坚和科技创新第一线的李保国、致力推动教育改革的于漪……他们的先进典型事例体现出“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文化基因,从孔子的“有教无类”到朱熹提出的循序渐进,教育家精神所倡导的“启智润心、因材施教”教育思想与先贤的思想主张一脉相承,为青年教师成长搭建了丰沃的文化土壤。

我们面临的问题是,生长在多种文化思潮下的青年教师,如何传承优秀教育文化思想?

一方面,要不断提升专业能力。“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根本责任,若无扎实的专业功底,谈何教书,更谈不上育人。青年教师从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换时间不久,理论与实践在交融碰撞,理想与现实也在磨合中,面对新学生、新教材,处理新问题,开始新尝试……育人岗位上出现的每一次状况都考验着他们。这一切要求青年教师着眼于教书、育人,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在教育方法上不断钻研探索,总结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力求科学施教,做一名“入格”教师。

另一方面,要富有仁爱之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好老师应该懂得,选择当老师就选择了责任,就要尽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责任,并把这种责任体现到平凡、普通、细微的教学管理之中。”仁爱之心的内涵包括热爱和博爱。要以热爱倾注事业,要甘于平淡,用热情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价值;要以博爱呵护学生,主动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发现每位学生的闪光点,倾心浇灌每一朵不同色彩的“花朵”。

三、教育家精神明确了求是创新、胸怀天下的未来指向

教育家精神蕴含着敢于创新与勇于创新的深刻内涵,也彰显着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提出:“我们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将创新与人才联系起来,为培养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提供根本遵循。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当下,新时代教育事业迫切需要青年教师发挥创造力,以求是创新、胸怀天下的态度来培养符合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的人才。还要以更高的站位、更广阔的视野、更远大的格局扎根三尺讲台,引导广大学生树立立志报国、维护世界和平的远大志向。

总而言之,教育家精神并非要求每一位教师成为教育家,而是要求每位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在工作价值观形成初期,应当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不断夯实思想基础,匡正从教思维,让教育家精神成为一种精神符号,指引教学方向,指导工作实践,努力担当起培养时代新人的使命。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