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教育导报》
2024年第44期(总第3939期) 导报二版

科学课程需要一定的硬件投入,一些器材成本高又难以广泛使用。针对这一问题,城北小学一方面组织科学教师根据课程需求有针对性地选购或开发硬件;另一方面,在旧物利用、就地取材上下功夫,鼓励师生发挥奇思妙想制作教具与科技作品。

“这是旧自行车改制的‘链条传动装置’,那是废旧缝纫机改制的‘曲轴连杆传动装置’……”城北小学教科室主任王伟如数家珍地向记者介绍师生的科技作品,“别看这些作品做工有点粗糙,但是科学性、趣味性、体验性都很强,是我们学校科学创新教育‘接地气’的一种尝试,同时也解决了科学教育资金不足的问题。”

早在1990年,城北小学就开始了在科学教育上的探索。陈森说,目前,创新已经成为了城北小学的一种文化。“讲台上,摆放的是同学们发明的‘伸缩黑板擦’,教师的办公室使用的是‘壁挂式隐形书架’。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同学们不仅学习了科学知识,还被激发出了创新潜力。”

既要“打开大门”也要“走出去”

今年1月,阆中市第六届中小学生冬令营活动在阆中中学举行,来自全市20余所学校的学生参与其中,近距离感受科学的神奇魅力。

“这是我校连续第6年承办冬令营活动,6年来,全市3000余名师生从中受益。”阆中中学总务处主任、科学备课组组长何明哲说,冬令营以“学科融合·创新实践”为主题,设置了发酵技术初体验、气垫船避障竞速赛、木结构模型承重等科学体验项目,激发了同学们参与科技创新与制作的热情。

为何连续6年在阆中中学举办这项活动?何明哲说,阆中中学的科学教育在阵地、师资等方面走在全市前列,因此,学校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在区域内进行科学教育示范,“我们科学教育的‘大门’不仅向阆中市内的学生打开,也向甘孜州等地的师生开放。”通过向甘孜州道孚中学等校开放实验室、搭建联合教研平台、传授冬令营组织方法等,携手兄弟学校共同促进科学教育发展。

采访中,一个名为“不一样的风车”的科学体验项目吸引了记者注意。该项目要求体验者选取材料制作一个风帆车装置,使其可利用风能实现侧风负重行驶(风向与赛道方向呈90度角),通过量化风帆车的侧风负重行驶能力,考查风帆车对风能的利用效率。

“这个项目可以体现出我们开展冬令营乃至日常科学活动的原则,那就是要有科普性,一定要跟中学生所学的物理、化学等知识有所关联,对以后的学习有启迪和帮助。此外,还一定要基于文化和教材,适当拔高,需要学生踮一踮脚才能够到。”何明哲说。

除了“打开大门”,阆中中学还采取“走出去”的方式,组织学生到四川大学工程实践中心、四川科技馆、阆中本地的保宁醋科研生产基地,进行场体验式、探究式的科普教育实践活动,让同学们在课外活动中补充扩展科学知识。

通过一系列的努力,截至目前,阆中市创建“少年问天”全国青少年航天科普活动优秀活动基地校1所,20余人次在国家、省、市级科创比赛中获奖。“科学教育并不等同于一门科学课或几门科学类课程的相加,我们要打破学科本位的课程结构,开发建设更多具有阆中特色、跨学科融通特征的科学教育课程,推动学校主阵地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衔接,持续做好科学教育的‘阆中加法’。”阆中市教科体局基础教育部门负责人李红霖说。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