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科院 工匠摇篮

——南充科技职业学院建校五年发展纪略

《教育导报》
2024年第45期(总第3940期) 导报四版

南充科技职业学院美丽优雅的育人环境。

南充科技职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进行实训。

在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张澜的故乡四川省西充县,有一支“老中青结合”的职教队伍,队伍里有桃李天下的“银龄教授”、年富力强的中年学者、风华正茂的青年知识分子,因为一所高职院校的创办,他们从四面八方而来,用短短5年时间如期达成了他们办学的第一步目标——“千亩校园,万人高校”。

初夏时节,走进位于多扶古镇的这所新兴高等学府——南充科技职业学院,独具特色的校园气息扑面而来:张澜文化广场、校训广场、综合楼、教学楼、实训室、图书馆、产教融合园、运动场、宿舍、食堂,依山而建,错落有致;银杏大道、梅园、桂花路、樱花径,交替布局,相映成景;石刻、亭榭、雕塑,点缀其间,魅力洋溢。学生三五结伴,或在球场锻炼、或在亭中阅读、或在林下交谈,春意盎然,生机勃发,让人难以相信这是一所建校仅仅5年的“童年高校”。

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践行“陶铸人才、以为国用”办学理念,打造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的摇篮。

“今年5月30日,南充科院将迎来建校5周年,同时,南科人也将接受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大考’。”正忙着分解本学期“迎评促建”工作任务的教务处处长陈刚开门见山地说。

如今,南充科技职业学院的教职员工已习以为常地把学校简称为“南充科院”,自豪地称自己为“南科人”。据陈刚介绍:2019年5月,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四川省教育厅主管的南充科技职业学院挂牌成立。在他看来,南充科院作为一所年轻的民办高职院校,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较快较好地发展,根本原因在于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和办学理念。

“无论民办公办,都是党办。”曾先后在两所公办高校和南充市地方担任领导职务的南充科技职业学院党委书记(督导专员)徐远火,对民办高校的性质与定位认识十分深刻,他对学校各级干部和教职工强调最多的话题,是关于民办高职院校的“责任”和“使命”:“民办高校是党的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对教育的三个属性有深刻的认识,自觉肩负起民办高职院校作为‘民生教育’和‘兜底教育’的责任与使命。”

2021年11月,徐远火到南充科院任职以后,成立党委并将党组织关系整建制转隶省委教育工委,实施党建引领工程,修订完善学校章程,成立工会教代会,建立“党的领导、理事会决策、党委把关定向、校长执行、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社会广泛参与”的现代民办高校治理机制……一系列提高办学能力的举措,一整套提高治校水平的组合拳,紧紧围绕“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发挥党委政治核心作用”这一主线来展开。

谈起在南充科院两年多的治校经历,徐远火深有感触:“民办高校只有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才具备发展的基础,否则一切美好的蓝图都不可能变为现实。”他特别谈到一个细节,“我们把‘加快发展职业教育,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作为办学的根本遵循,将其镌刻在校训广场背景景观最上方正中央,就是要警醒每个教职工时常温习、时刻牢记、坚持践行正确的职业教育观,做到不偏离办学方向,锚定‘建设质量优异、环境优美、文化优雅、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职业院校’办学目标,把学校建设成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的摇篮。”

建校5年来,南充科院以“立足南充、服务川渝”为定位,以南充市、四川省和“成渝双城经济圈”的人才需求为导向,围绕培育“2个重点专业群、2个骨干专业群、2个特色专业群”的“2+2+2”专业群布局,以群建院,成立医学院、智能制造学院、消防救援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育学院、电子信息学院,开设护理、建筑消防技术、学前教育等25个专业,在校学生达9600多人,生源从川渝地区拓展到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其中高考分数上二本线的学生累计达100多人。

优化办学条件,美化育人环境,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夯实人才培养基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建校以来,南充科院实施“1311”发展战略,按照“三步走”策略,执行“十一项行动计划”,达成“万人办学规模”“高质量发展”办学目标。5年来,办学条件、师资队伍、育人环境各方面均取得快速突破。校园占地面积达到1000多亩,建筑面积20多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达90余万册;教学、科研、办公和实验实训、文娱体育、食堂宿舍、后勤服务等各类建筑和设施设备一应俱全,功能布局合理。建有建筑消防、装备制造、医卫等12个校内实训中心、82个实训(实验)室,建设校外实训实习基地103个。

在南充科院校训广场的中轴线顶端,横卧着一块长方形的校训石,上刻“厚德、精技、砺能、笃行”8个刚劲大字,时时警醒南科学子不要迷失成长方向。

漫步在依山傍水而建的南充科院,你会看到诸多像校训石一样的景观石刻。学校宣传部宣传科长杨敏介绍,学校在校园环境建设时,精心嵌入了红色文化、职业文化、工匠文化,布局了数十处“会说话”的石刻景观、亭榭景观和“有故事”的干道景观、绿植景观,形成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环境,学生一步入南充科院,就会被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沁润熏陶,内心油然而生强大的正能量和进取的原动力。

在完善办学硬件优化校园环境的同时,学校不断强化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内容的办学软件。南充科院目前有专兼职教师539人,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教师166人,高级职称教师142人,“双师型”教师128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专家2人。建有7个教学创新团队、7个名师工作室、8个技能大师工作室、3个首席技师工作室。2023年,学校教师获省级以上教学竞赛奖励5项。

南充科院师资队伍快速高质量壮大的原因是什么?党办主任、人事处处长杨锟认为,这主要得益于学校始终坚持了以“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目标和“外引与内培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建设路径。据杨锟介绍,学校今年春季学期将新招50名硕士学历以上的专职教师,使硕士以上学历教师占比提高到60%以上。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三全育人”体系,实施“三化同构”育人项目,让每个学生在“南科文化”的熏陶下“出彩”。

2023年,南充科院学生在省级以上职业技能大赛中共获奖49项,其中“中银杯”四川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29项,获奖总数创历史新高,名列全省民办高职院校前茅。

“在‘中银杯’四川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取得好成绩,能够折射出参赛院校的办学能力和人才培养水平。”徐远火坦言:“作为一所新办的民办高职院校,积极组织师生参加省级以上的各类职业技能大赛,目的不是为了拿奖状夺奖杯,而是“进城赶考”,主动接受办学质量的‘体检’,及时发现我们在人才培育方面的短板,扬长避短,培树特色,实现换道超车。”

学校工会副主席刘红伶介绍,学校自2023年成立工会、教代会以来,在工会会员代表和教职工代表大会上,教务处负责人向大会作“教学工作报告”被确定为必不可少的议程,目的是落实民主治校,让教职工建言教学工作、监督教学工作。今年的“教学工作报告”中,“立德树人”“三全育人”“内涵建设”教学改革”“关键办学能力”“大思政格局”“课堂革命”“岗课赛证”等,成为出现频次最多的词汇,在这份2000多字的简短报告中,烙下了学校5年来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征途上踏歌前行的足迹——

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按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求,推进“三全育人”工作体系,构建“大思政”教育格局。建设思政示范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课程思政示范专业。

提升两级教学管理效能。遵循高职院校治理规律,制定《两级教学管理办法》等系列教学管理制度,健全教学考核激励机制,促进教学管理效能提升。

提升课程建设水平。紧扣育人本位,根据“岗课赛证”综合育人要求,强化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加强“合格”课程建设,落实“以岗定课”要求,实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教学内容。

提升教学改革力度。开展提质培优行动和“岗课赛证”综合育人。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教师参加各级教学能力大赛,教学改革省市立项31项。

“打造独具南科特色的精品育人项目,是我来到南充科院后研究最多、着力最多的重点工作。”谈及如何才能把南充科院建设成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的摇篮,徐远火直言:“作为中国民办高职教育的一个‘后来者’,南充科院如果不能在育人模式上跳出‘同质化’的圈子,形成自己的特色项目和优势品牌,就不能适用新时代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如愿实现‘后来者居上’。为此,南充科院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根据职业教育特性和自身办学定位,独创了‘三化同构’文化育人项目。”

作为成功申报“以张澜书院为载体,三化同构文化育人”四川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组的成员,学校团委书记苏梦琦对“三化同构育人”项目作出解读:南充科院由四川省表方实业有限公司主办,毗邻张澜故居纪念馆,具有独特的文化底蕴。2020年以来,学校先后设立张澜研究院、成立张澜书院,作为文化品牌建设、落实“立德树人”工程、“三化”同构文化育人的重要载体,以红色文化为魂,将红色精神代代相传;以职教文化为基,将职业精神贯穿始终;以工匠文化为线,将工匠精神发扬光大;以实践活动为要,将三种文化相互融合、三种精神相互贯通,形成“三化同构”协同育人体系。她介绍,为使“三化同构育人”项目取得切实成果,形成品牌效应,南充科院建立起张澜故居等多个校外思政教学实践基地,与张澜书院、张澜研究院相互配合,每年招收500名学生,传习张澜民主爱国思想和职业教育理念,编辑出版《张澜研究》《以张澜文化为载体“三五五”文化育人体系探索与实践》,成功获批四川省第四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同时,在校内建成“产教融合园”,为学生搭建磨砺意志、提升技能、备赛演练、上岗实操、模拟创业的综合平台,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创新实干的职业精神和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三化同构育人”项目的实施,是南充科院对“三全育人”要求的载体化和平台化,将对学校提高人才培养整体质量产生巨大的内生推动力。

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职普融通;建设市域产教融合联合体;对接地方产业规划,顺应地方人才需求,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今年春季学期开学以来,南充科院在产教融合方面的举措接连不断——

3月5日,与南充市烹饪协会合作共建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签约暨谢君宪省级烹饪大师工作室挂牌仪式举行;

3月13日,与西充县消防救援大队合作共建的“消防救援产业学院”挂牌成立;

4月2日,与南充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合作共建“南充绿色化工产教联合体”正式签约。

建校5年来,南充科院一直坚持走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职普融通的办学之路,根据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充分挖掘学校区位优势,立足学校专业(群)布局与特色,深入推进以产助教、以教促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顺应地方人才需求、大力推进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办学,实现了校地校企合作共赢,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推动了学校自身的高速度、高质量发展。

5年来,南充科院与国内多家企业合作,先后建立了欣旺烹饪产业学院、维登义齿产业学院、美丽一生美容产业学院、汇博机器人产业学院、中国高科产业学院、信创产业学院;牵头成立南充学前教育职教集团、南充临江新区(西充)智能制造职教集团,开办了“源维”工匠班;与川渝区域内的200余家幼儿园、30余家综合性医院、120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建立学生实习与就业基地。

2023年以来,南充科院积极对接南充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西充县有机农业基地县建设,筹建有机农业学院取得进展;与太极药业集团南充制药厂合作开设药学专业的申报工作紧锣密鼓推进中;与西充县人民医院合作共建“南充科院附属医院”的相关事宜也正在洽谈。

为了深化科教融汇,学校去年独立设置科研处,完善科研工作体制机制;推进科研平台建设,依托专业(群)建立消防救援重点实验室、新能源汽车技术应用研究所、学前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等16个科研机构,与西充县人民政府联合成立中国(西充)有机农业研究院。科研处处长朱永奎提供的2023年科研工作总结显示,该年度科研课题立项35项,实现了横向课题“零突破”;教师公开发表论文74篇,其中在核心期刊发表3篇,申请专利1项。

4月6日,四川省专升本统一考试开考。5日下午,即将完成专科学业的500多名在外实习的2024届毕业生,陆续回校参加专升本考试,参考人数比去年增加300多人,增长150%。学校招就处处长曾红平充满信心地表示,今年南充科院的专升本比例也将同步上升,预计不会低于参考人数的增长率。和他一样对此信心满满的还有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高青兰,她说:“这种信心来自于我们近年来对‘职普融通’内涵的准确把握和措施的细化落实,比如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辅导员对学生个人优势及特长的一对一分析开发,专业课教师对学生职业规划的科学引导,组织学生积极参加职业规划大赛……”

今年6月,南充科院将进入“第二个五年”发展阶段,由“童年”步入“少年”。党的二十大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后,南充科院党委准确把握“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新要求,与时俱进,创新求变,及时对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进行了充实和完善,形成了南充科院的“‘二五’发展规划”——从2024年开始,大力实施党建引领、立德树人、质量提升、产教融合“四大工程”,着力建设活力校园、美丽校园、文化校园、平安校园、幸福校园“五个校园”,努力打造“南科三良”——南科良生、南科良师、南科良将,助推学校高速度、高质量发展,实现把南充科院建设为“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摇篮”的梦想。

这一天,必然会在南充科院行姿卓然的“青年”时代到来!

(赵紫君   刘晓雄  马烈    图片由学校提供)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