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新型亲子关系,做孩子成长路上的“最佳拍档”

■本报记者 马晓冰

《教育导报》
2024年第46期(总第3941期) 导报二版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起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随着育儿观念的升级,越来越多的父母意识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而“如何行之有效地实施教育”仍是困扰不少家长的难题。

好的关系为好的教育奠基。4月26日,四川省优质教育促进会第五届心理与家庭教育公益论坛在成都市第八中学校举行。此次论坛以“做智慧父母——如何建立新型亲子关系”为主题,从新时代亲子关系的变化、“内卷”心态的破解、孩子心理能量的储备等方面入手,为家长提供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好方法。

做好“加减法”,智慧家长要与时俱进

“昨天的旧船票能否登上今天的客船?以往的教育方式还能否适应当今孩子成长的需要?”中国教育学会家庭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李文道引导家长思考今昔教育环境的差异,并做出比对。他指出:“时代在进步,家庭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

以孩子们对小学经典课文《麻雀》的新思考为例,李文道向家长展示了当今时代孩子们的不同之处。课文讲述了一只老麻雀不顾自身安危,保护小麻雀免受猎狗伤害的故事,老师帮助孩子们提炼中心思想——“这体现了老麻雀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伟大母爱”。话音刚落,孩子们纷纷提出了质疑:“为什么是母爱,不是父爱呢?老麻雀也可能是公的呀。”“它也可能是小麻雀的哥哥姐姐、爷爷奶奶。”“这只老麻雀会不会是见义勇为呢?”……五花八门的答案令老师既惊又喜,这充分展现了孩子们突破标准的灵活思考。

“经常能给出老师、家长意想不到的答案,是当今孩子身上的一大特点。这恰恰反映了他们比以往的学生更具有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李文道建议,“家长需要以更开放的心态教育孩子,减少在知识上的权威垄断,有的时候不妨以孩子为师,增加亲子共同学习的时间。”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是大部分孩子的成长环境。生活在物质生活极丰富、物质需求得到充分满足的时代,李文道认为,“延迟满足”的能力反而是大多数孩子缺失的,家长需要有意识地锻炼孩子。“以前因为物质条件有限,我们可能不得不进行延迟满足,如新年才能买新衣服,过节才能吃大餐。但现在的孩子喜欢什么、想要什么,往往能被即时满足,甚至过度满足,这也会导致他们难以计长远,丧失了等待的能力,容易被欲望所控制。”

看到变化、认识变化、应对变化是当今时代给予父母的要求与挑战,李文道认为,裨补阙漏才能有所广益。父母需要改变严厉体罚、过高要求等不当教育方式。家庭教育中,要注重维护孩子自尊;父亲不能“习惯性缺位”;知识的讨论也应多元开放。

家庭教育“破卷”,“从我做起”改变

提到新时代的家庭教育,“内卷”成为了绕不开的一个词语,中国家庭教育协会家庭教育心理顾问苟开贵指出:“很多家长工作、家庭‘一肩挑’,在孩子的学习上也没有一丝一毫的懈怠,卷时间、卷内容、卷投入,只为了孩子能在成绩的竞争中更具优势。”

竞争精神并非坏事,为了目标拼搏、努力也是一种值得提倡的精神品质,但家长在教育“内卷”中的竞争更多是盲目的、被裹挟的、对孩子成长不利的。“有部分家长成为‘赢家’,他们的孩子成为了‘别人家的孩子’;而大部分家长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金钱,不但没有收获理想的效果,反而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苟开贵表示,无限拉长学习时间、提前甚至超前学习、辗转于各个辅导班等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事倍功半。家长往往要求高投入带来的是高回报,当孩子的成绩不尽如人意时,便会招致责备、批评,甚至打骂。

“长此以往会导致孩子将学习与负面体验紧密相连,学习不再是一件好奇驱动、自发探索的事情,反而成为了一个总会体验创伤又无法摆脱的噩梦。”苟开贵指出,家长的痛苦和焦虑并不来自于不够优秀的孩子,而是自身的价值观念。

如何改变?“变单一为多元”尤为重要。学习成绩是孩子成长很重要的评价指标,但人的生命中并不只有分数这一个衡量标准,孩子身上也并不只有学生这一个标签。所以家长要学会用多元的价值观看待孩子,在成绩之外去看到孩子努力的过程,给予孩子立体、丰富、真实的生命体验。“慢慢地,家长或许也会发现,原来孩子成才的赛道还有很多种。当解决问题的方法多了,焦虑自然就少了。”苟开贵说。

他认为,家长应回归家庭教育的真正目的,培养孩子的品格,增强他们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把对孩子的评价从“不说成绩哪都好”变成“虽然成绩不够优秀,但其他方面都很好”。

此外,家长还要学会自我关怀和自我成长。“一个孩子最大的幸运就是拥有情绪稳定的父母。家长管理好自己的焦虑情绪,才能给孩子做出合格的示范:一个成熟、举重若轻、自信、稳重的成人模样。”苟开贵表示,不论孩子还是家长,都要学会在过程中尽最大努力,在获得结果后充分自洽,才能收获更充实、快乐的人生。

营造积极家庭氛围,用快乐为成长赋能

焦虑情绪是现代人常会产生的一种负面情绪,也是让家庭氛围沉重、亲子关系紧张的很大原因,成都树德中学心理教研组组长庄凌云表示,在生活中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是很正常的事,如果希望家庭里能够保持积极阳光的氛围,家长可以试着用3:1的比例,把控自己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的传达。

“情绪是人应对外界环境刺激的快速反应,积极情绪能帮助我们拥有更宽广的思想和更灵活的行动,储存更多的资源,构建新的良好关系;消极情绪往往在具有生存危机的环境中产生,它主要用于应对环境的挑战和威胁。”庄凌云表示,“如果家长能够在日常的教育中注入更多积极的因素,不论是孩子,还是家庭的整体氛围,都将呈现出蓬勃发展的状态。”

带着“过去”的视角看问题,能看到它是如何产生的;带着“现在”的视角看问题,看的是它的细节和发展程度;带着“未来”的视角看问题,聚焦的是如何去解决它。庄凌云指出,当下很多家长都善于用“过去”和“现在”的目光看孩子身上的问题,唯独缺失了解决问题的“未来”视角,这会使家长陷入“问题分析模式”无法自拔,难以看到破局的路径和更长远的发展。

家庭教育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如果只是以“问题分析模式”去看待孩子的教育,新的困扰与难题总在源源不断地冒出来,难道家庭因此就不能拥有幸福和快乐吗?

“遇到问题与积极成长是并行不悖的。”庄凌云建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注入更多积极的“保护性因子”。具体来说,可以先建立一个“家庭仪式”,如定期的家庭茶话会、亲子运动会、观影交流会等,它将成为亲子间的桥梁和纽带,通过共同参与去思考问题、了解彼此,在平等对话中共同成长。

用鼓励的话语让孩子真实地感受到家长的支持和帮助;用真诚的赞美让孩子明白努力是被看见的、父母是以他为傲的;用体谅与耐心教会孩子换位思考,推进家庭当中的感恩教育;用反思与坦诚让孩子愿意去自我修正和自我成长。“只有这样,在孩子经历困境时,才会有更多的心理资源、更多的积极能量支撑他走出低谷、保持乐观,在积极应对中,开发出更多可能性。”庄凌云说。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