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对网红“伪专家”的盲从

马晓冰

《教育导报》
2024年第46期(总第3941期) 导报一版

近日,一位自称“33年资深家庭教育专家”的博主赵某英在全网刷屏,她在家访中采用的教育方式引起广泛争议。她要求男孩亲手砸烂收藏的玩具手办,让女孩把自己心爱的漫画周边全部扔掉,用严厉训斥、威胁质问的方式让孩子低头认错。种种做法被网友指责为“霸凌式教育”“羞辱式教育”。

赵某英自诩“神童妈妈”,称此类上门家访为“国内首创个性化‘一对一’陪伴成长教育模式”,但其公开发布的视频却令人质疑:“家庭教育专家”,真的懂教育吗?

名不副实之处首先体现在她居高临下的权威姿态——以“专家”之名,武断地批评孩子,将孩子正常的兴趣爱好定义为“玩物丧志”;毫无逻辑,随意归因,发表“拍照比‘剪刀手’的人没文化”等奇怪言论,自以为是但自信满满,成功洗脑家长,令孩子不得不服。

其次,赵某英把握住了家长的“分数焦虑”,对孩子的所有指责均围绕“远大目标”“考大学”“好成绩”等词语展开,让家长有一种“专家果然是为了孩子好”的错觉,并在潜意识中加深了对“功利化学习”的认同,把对孩子的素质教育、多元评价都抛到了脑后,在教育观念上可谓是“一朝回到从前”。

再者,监控、体罚、冷嘲热讽都是用严厉的逼迫和高压手段来控制孩子的行为,殊不知,忽视孩子的情感体验而达到管教的目的,可能会导致孩子心理上的报复性反弹,引发更严重的问题。这种心灵的伤痕往往很难抹去,甚至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养成与人格发展。

看过这名博主的家访视频后,不少网友直呼“童年噩梦”,并质疑她的专家身份是否真实,是否具有家庭教育指导资质。可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家长“病急乱投医”,认为她的做法不过是教育的一种手段,只要初心是为了孩子好,最后孩子不比别人差,就是值得尝试和推崇的。也正如此,“伪专家”赵某英的社交媒体账号有着上万的粉丝和几十万获赞量。

近年来,随着“双减”政策进一步落地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施行,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有了很大提高,但部分家长对于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明显掌握不足。

破除对“伪专家”的盲目跟从,家长需要认识到孩子的生活中不只有学习,孩子的梦想也并不局限于“考上好大学”。在书本之外,他们也可以拥有其他爱好,理应被允许去探索更广阔的天地。同时,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尊重不代表纵容,惩罚与告诫也不等于羞辱与打压,既然是“为了孩子好”,不妨多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以理服人而非以大欺小,做孩子成长过程中温和而有力的陪伴者。

回归家庭教育的原点,父母才应该是那个最了解孩子、最有资格引导孩子的人,不管是“伪专家”,还是“真专家”,都不能代替父母教育孩子。而好的家庭教育也从来没有标准答案,所谓的专家指导、育儿书籍、讲座培训,不过是帮助父母自我教育与成长的参考指南,家长要做的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孩子,用尽责与进步引领孩子。学会站在孩子的身边,才能真正成为那个最爱他们的人。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