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工作室性质及特征刍议

■成都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梅花

《教育导报》
2024年第48期(总第3943期) 导报三版

名师工作室是在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以名师为引领,以学科为纽带,以研究为核心,集教学、科研、培训等职能于一体的教师合作共同体,旨在搭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及名师自我提升的发展平台。名师工作室的性质及特征是其区别于其他教育组织或现象的一种内在属性或规定性,因此,它决定了名师工作室的定位及其职责。具体而言,笔者将其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是实践性。名师工作室活动并非来自“束之高阁的玄思”,而是根植于教育教学中的实践情境,与教学实践的前沿问题紧密结合,及时捕捉到问题的同时,又能群策群力地解决问题的教育活动。教师专业知识与能力结构体系的不断充实和完善,是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实现的。教师在实践中对教育意义的主动探求,将提升教师的教育责任感和理论思维能力,使教师对教育、学校乃至自身的存在与发展有更深入的理解。可以说,正是由于名师工作室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才使其能够和学生的生命成长、课程的深化发展紧密结合,才能在教育教学的实践场域内真正有效地促进教学相长。

二是专业性。名师工作室是非政府性工作机构,以名师姓名和专业特色命名,由相同或不同学科领域骨干教师组成,具有教学、科研、培训等职能并将三者融为一体的相互促进、相互学习的教师合作共同体。教师共同体是一种专业性团体,是在学校推动下或在教师自发的情况下,基于教师共同的目标和兴趣自愿组织的,旨在通过合作对话与分享性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推进教学改革。名师工作室的活动目的、活动内容、活动形式和活动结构都紧紧围绕名师的专业发展。因此,专业性是名师工作室的题中应有之义,只有紧紧围绕专业性这一固有属性,才能更好地建设和推动名师工作室的发展。而且,名师的专业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和学生成长,甚至是关乎整个基础教育内涵式发展成败的关键,由此可见,如何通过名师工作室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整个名师工作室建立与发展的方向标。

三是开放性。名师工作室无论是名师自发自愿建立的,还是在学校及教育行政部门的牵头推动下建立的,其本质上都是一种非正式性组织,是一种区别于政府性机构的相对宽松和相对自由的组织形式。名师工作室的成员来自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年级、甚至不同的地区,不仅如此,成员还存在着退出和加入的流动情况。由此可见,名师工作室成员之间的关系并非是封闭、僵化、单一的,来自不同区域、不同学校的工作室成员也不是“鸡蛋盒”式的彼此割裂状态。名师工作室因其成员构成的多元性,先天性地具有一种开放性,这种开放性使得名师工作室成员视野更加开阔、思想的火花更加容易碰撞、问题的解决更加富有成效。

四是合作性。教育实践证明,由具有不同背景、经验和才能的学校教育工作者构成的学习共同体对教学、科研及学科发展问题所进行的研究及探讨,能够为教师专业素养的持续提升提供比单个教师的努力更为实际和有效的基础。构建“专业学习共同体”,可以使教师在群体学习中不断地实现自我超越,进而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名师工作室突破了传统的近邻性质的利益关系,打破了教师的孤立、封闭的“孤岛”实践场域,来自不同市县、地区、学校、年级、学科的成员围绕着对于自身专业发展的渴求来实现名师工作室的动态发展。名师工作室超越了人际或者利益关系的束缚,疏解了教师职业的“孤独性”,在合作与分享性活动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名师工作室突破了技术层面的组合、科层组织的框架,创设了成员强烈的情感认同、共同的愿景凝结、相互理解和分享的思维方式、知识共享的空间,共同发展的记忆集体与特有的话语体系,凸显了名师工作室合作性的价值追求。

【本文系“四川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一般项目“基于地方性教育智慧的CRP名师工作室孵化模型研究”(PDTR2023-15)成果】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