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好课堂的足迹

■胡文东

《教育导报》
2024年第48期(总第3943期) 导报四版

 

《把课改作为方法》

褚清源著

出版社:江西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5月

ISBN:9787570536085

《把课改作为方法》是《中国教师报》编辑部副主任、《中国教师报·现代课堂周刊》主编褚清源老师的新作。细细阅读,书中呈现的丰富案例、先进理念、对症良药、鲜活语言,带我走进一个又一个课改话题,很多话题让我感觉似曾相识,很多见解令我醍醐灌顶。读着一页页的文字,作者“热腾腾的课改情怀”和“直面问题的勇气”扑面而来,让我认识到好的教育、好的学校、好的课改、好的教学、好的课堂、好的教师、好的学习究竟是什么样的。

谁改变了课堂,谁就改变了教育。“双减”“双新”背景下,课改的主阵地在课堂,课改的关键点在改课,已成为教育人的共识。为此,我在通读全书的同时,特别对其中的第三部分——“打破教学的贫困”进行了反复阅读、品味与揣摩,我渐渐认识到,作为每天身处课堂中的教师,只有“打破教学的贫困”,追寻好课堂的足迹,才能让教师和学生的生命变得更加丰盈。

好的课堂有不同的样态,但其中一定有一些共同的特质。作者在《当课堂形变之后,质变如何变》一文中提到的“高效课堂”,即为好课堂的样态之一。高效课堂的核心理念是让学生向“学”而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为此,作者提出,高效课堂需要教师遵守以下约定:想学是学习的起点;问,乃好课之根;学习最大的敌人是包办;错误是最大的学习资源;如果学生还没有充分展示,教师的点拨就不能开始;不迷信顺畅的课堂;没有反思就没有成长。关于好课堂的特质还可以列出很多,但这些约定,是作者针对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典型问题而提出来的。

我把这些约定归结为“有兴趣、有问题、不包办、能化错、多展示、有生成、有反思”7个关键词。如果我们能在遵守约定的基础上,把其中某一个方面做得更好些,这样的课堂无疑是充满生命张力的好课堂。

问,真的是好课之根。例如,我校致力于探索“疑思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强调问题是学习活动的驱动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预设问题,把要讲的内容转化成学生要学习(探究)的问题;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要重视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生成问题,教师要特别善于“追问”或者“挖坑”,挑起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与“思维断裂”,将学生的认知引向深入;或者“铺路”,针对学生的学习反馈进行追问,层层“剥笋”,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这样的课堂,把基于学生学习的“问题”作为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的逻辑起点,把“问题意识”与“问题促学”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把学生问题解决与思维品质培养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积极思考促进有效学习,产生新问题走出课堂。

好课堂来自好老师,这是不言而喻的。我认为,好教师需要的素养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是,要读懂学生,要像研究教材、教法一样研究学生。作者在书中多次讲到,研究学生、读懂学生、把握学情,应该成为教师的第一素养、第一专业。

研究学生的途径和方法很多,书中引用叶澜的观点,提出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上研究学生,值得深思。是的,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关注的不是学生,而是教材、教案、课件等,这种现象亟待改变。教师在课堂上要“心中有法”更要“目中有人”,要能从学生的眼睛里读出愿望,要能听出学生在回答中的创造,觉察出学生细微的进步和变化,要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和谐的欢愉、发现的惊喜。只有这样,教师在课堂上才不至于嘴长,说得过多;不至于心急,不善于等待;不至于耳朵短,倾听得不够。读懂学生,才可能真正懂得什么时候要放手让学生自主、什么情况要向学生示弱、什么情况要利用学生的智慧。

总之,作者以媒体人的视角来审视课改,既做“报喜鸟”,发现好经验,做课改的“点灯人”;又做“啄木鸟”,见别人之所未见,直击课改问题。这不愧是一本帮助一线教师洞察课改流变、眺望课改趋势、改变教育行为的“醒脑”之书。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