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物馆“搭子”

■王缘

《教育导报》
2024年第48期(总第3943期) 导报四版

“春秋时期的青铜鼎,我先找到了!”儿子指着玻璃展柜里的文物眉飞色舞地说。在我们俩的“博物馆寻宝”游戏中,他已率先找到5件“宝贝”,比分遥遥领先。感受到“寻宝”胜利的正反馈,6岁的儿子越来越爱逛博物馆,俨然成为了我的博物馆“搭子”。漫步博物馆,成了我们了解历史、认识城市的一种方式,也造就了我们充实美好的亲子时光。

商量好逛某家博物馆后,我会提前预约,买好入场门票,定好参观时间。通常,我们一次只逛一家博物馆的某几个展厅,分好几次才把一家博物馆逛完。逛哪里?如何逛?这就需要儿子担任“行程规划师”,画出逛展攻略和路线图了。儿子手拿画笔,在白纸上描画填涂,不一会就勾勒出了“路线图”。我则根据他的路线指示,找到区域内的重要展品,设计出一个“寻宝游戏”。

逛博物馆那天,一般是个周末,馆内人流密织,但是大家都刻意压低了声音,不愿影响别人。儿子也有样学样,凑在我身边用气声说:“妈妈,咱们开始寻宝吧?”我就从服务台拿来一本展品图册,指出待寻之宝,方便儿子“按图索骥”。一切准备就绪,儿子迫不及待地溜进展厅,四下寻找起来。他趴在玻璃展柜前,专注地浏览馆内的珍藏,视线一会在展柜里逡巡,一会在图册上比对,简直就像个缩小号的鉴宝师。

很快,儿子就找到了一件文物。他急吼吼地把我拽过去,小脸写满了得意。一开始,我会故意“放水”,让他感受胜利的欣喜。渐渐地,儿子“寻宝”的速度见长,甚至连各个朝代陈列的前后位置都摸清楚了。现在,他几分钟就能找到“宝贝”的准确位置,有时候,看我输得太惨,还会故意让让我。

找到“宝物”之后,我们先不看介绍的文字,而是通过自己的观察和理解,猜测那件器物的材质和用途。这一环节总是笑料百出,儿子把作为尿壶的虎子当成茶壶,而我则把祭祀用的魂瓶说成腌菜坛子。等到揭晓答案的那一刻,我们不禁哈哈大笑。更让我欣慰的是,在一次次“寻宝”和“鉴宝”的过程中,儿子学到了知识,练就了慧眼,还生出一颗向往历史的心。

应儿子要求,我给他的书柜上添了几套儿童版的中国历史书。每天晚上,他都会捧着书册畅游秦汉魏晋唐宋元明。有了历史知识做铺垫,逛博物馆的时候,吸引他的就不光是“寻宝”的游戏了,而是那些文物背后的朝代、事件和人物。我们静静伫立在一件件文物前,怀想着从前风云激荡的岁月,感受着曾经金戈铁马的气概,仿佛也经历了一次时空旅行。

现在,我的博物馆“搭子”三天两头喊我去博物馆看展。逛博物馆也成了我们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亲子互动和丰富精神世界的幸福旅程。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