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什么是爱自己!”

《教育导报》
2024年第49期(总第3944期) 导报二版

编者按

“爱自己”是一种重要的心理能力,孩子需要在生活和成长的过程中,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反馈,一点一点地学习、累积这项能力。让孩子体会到来自父母的关爱,让孩子学会正确地爱自己与爱他人,让孩子拥有爱自己的能力,是最重要的家庭教育。在“5·25”心理健康日来临之际,让我们和孩子们聊一聊“爱自己”这个话题。

 

“我知道什么是爱自己!”

你认为什么是爱自己?体现在哪些具体事例中?在你看来,爸爸妈妈、朋友、同学的哪些行为是爱你的表现?听听孩子们怎么说。

爱自己就要对自己好一点,不要因为别人犯错,让自己不开心。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很不划算。要像太阳一样温暖自己,才能更健康、更快乐!

——李知一 7岁

爸爸经常陪我运动,给我做各种美味的食物;妈妈每晚给我讲故事,睡前亲亲我、跟我说晚安,都是爱我的表现。

——何梓婵 7岁

同学约我一起运动,我想留在教室,抓紧把借来的书看完,她不会因此生我的气;我上体育课中暑时,同学们有的扶我去阴凉处、有的给我递水,还有的去医务室给我取来降暑药。这些都是同学之间互敬友爱的表现。

——何梓萌 11岁

爱自己就是接纳自己的全部,随时保持好心情。心情不好的时候可以去野外放松,或者吃一个冰冰凉凉的西瓜、安静地读一本喜欢的书、和喜欢的朋友玩耍。

——李欣芮 8岁

无条件信任我,是爸爸妈妈爱我的表现。在我做得不好的时候,他们会跟我一起面对、一起学习。我们亦师亦友,无话不谈。

——王亦辰 11岁

爱自己就是包容自己,当自己做不到某件事时,能够坦然地接受。爱自己也表现在相信自己,但我有时还做不到这点。

——林芷晴 7岁

爸爸妈妈的爱无处不在:当我在学校受了委屈时,最担心、最着急的是爸爸妈妈;当我不小心摔倒,最心疼的是爸爸妈妈;当我懂得感恩的那一刻,最感动的还是爸爸妈妈。

——徐瑞琪 12岁

妈妈喜欢抱抱我,亲亲我;爸爸因为我学会了扎辫子,扎得特别好,每次都有人夸我的辫子好看,我心里好开心,像吃了蜜一样甜。

——王子一菲 7岁

有一次,学校组织“交换心里话”活动,妈妈在给我的信里写道:“爸爸妈妈很普通,可能没法给你最好的条件,但是我们会给你所拥有的全部。”平时,爸爸妈妈从不吝惜给我花钱,但对自己却很节省。对于我想体验、尝试、学习的东西,他们也会尽可能地给我创造条件。这些都令我笃信爸爸妈妈对我的爱。

——林语萱 14岁

有一次,我不小心听到妈妈和一个阿姨聊天,聊到我想要一个很贵的键盘,阿姨说不能惯着孩子,买个能用的就行。妈妈却反驳她,如果其他孩子都有,而我没有,我心里会不舒坦。妈妈平时很严格,总和我说不要攀比,没想到她会默默维护我的体面,令我很感动。

——池子昂 12岁

我们家每天晚上都很有爱。晚饭后,我们会一起在餐桌上“写作业”,父母有时加班、有时上网课学习,偶尔偷偷看综艺。我很喜欢爸爸妈妈陪伴我的感觉,每天的作业我都写得很快,而且很开心。

——曹宇琳 10岁

陈老师很爱我们,大家都叫她“陈妈”。一次睡完午觉,有个同学的一只鞋怎么也找不到了,陈老师便拿出她的拖鞋给同学应急,男生穿碎花拖鞋很滑稽,教室里一下子变得非常欢乐,我感觉陈老师更像我们的“妈妈”了。

——陈玫玫 12岁

我平时不爱主动和别人聊天,妈妈说我太内向了,但是肖老师给了我很多温暖,她第一次见我就记住了我的名字,还会主动和我打招呼、聊天,我特别喜欢上她的课。

——魏春晓 14岁

我会通过分享好吃的零食来表达爱,因为这些东西都是我特别爱吃的。我自己一个人吃的时候就会想到喜欢的同学和朋友,如果他们也喜欢吃,我会更加开心。

——诺诺 8岁

我觉得陈婉宁是我身边最有爱的同学,和陈婉宁做同桌以后,她经常邀请我加入她和伙伴们的聊天和游戏,每次我说话的时候,她都会提醒其他人认真听,不要打岔,我觉得她是一个特别好的人。

——蒙思雨 9岁

 

爱的表达式

世界上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却并非所有父母都熟知“爱的表达式”。成人视角和儿童视角在看待爱与表达爱上有着很大差别,有时甚至会出现一定的“错位”。本期,我们邀请到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攀枝花市第七中学心理健康教研组组长、德育和艺体科副科长江珊珊,指导家长学习爱的表达艺术,在“自爱”的前提下,与孩子共同成长。

 

看见:爱你所爱

“从小,每当我们意见不同时,妈妈都会提高分贝,很大声地和我讲话,直到我向她低头。”高二女生悦悦(化名)表示,她知道妈妈给她的爱不曾有一分保留,但她仍羡慕别人与他们的妈妈互动时,那种亲密的幸福。

“父母表达爱与孩子感受爱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错位,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差异,源自于成人与儿童生活经历、认识能力以及情感理解的不同。”江珊珊指出,儿童视角里的爱出自本能,他们通常更容易感受直接、纯粹的爱的表达,如拥抱、亲吻、积极话语等;而成人的想法更加复杂,父母对爱的理解中还夹杂着责任、承诺、对未来的思考等,所以爱的表达常常也带着“顾虑”。受成长环境与文化语境的影响,他们表达爱的方式也更为内敛和隐晦。

在差异中寻求一致,需要彼此“看见”。爱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每个家庭的相处模式也不尽相同,所以,在“语法”上,并无对错之分。关键在于亲子关系中,“爱”是否能顺畅流通。

家长不缺“爱心”,缺的是“爱能”。江珊珊解释:“爱子之心毋庸置疑,爱的能力需要培养。对家长而言,需要更主动地向孩子靠近,俯下身子看孩子的世界;尽可能地去了解孩子,把握每个阶段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儿童理解、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爱,用更温和、宽容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孩子。”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双向的沟通也越来越重要,家长可以适当与孩子分享自己的思维过程,帮助孩子理解父母行为背后的原因。即使有时候“爱”没能以孩子期待的方式出现,他也能够换位思考,在真实表达自己感受和需求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更为和谐、亲密的亲子关系。

表达:直接说爱

家长的言语表达对孩子的情感发展、自我认知,以及他们对于未来的期待都有很大的影响。在爱的表达上,“换个说法”常常能带来很大的不同。江珊珊为家长们提供了具体的参考建议:

首先是“爱的称呼”,称呼的亲昵或生疏可以标记关系的远近。江珊珊认为,彼此有爱的昵称,有助于家庭温馨和谐氛围的构建。“我不建议家长在家中直呼孩子大名,这样感情的色彩稍微少了一些,多了几分距离感。家长可以多用‘乖女儿’‘好儿子’或孩子的乳名称呼他,这是亲子间的特有称呼,孩子会从中感受到‘我是爸爸妈妈的孩子,我在他们眼中是特别的’,他的安全感、幸福感、归属感也会增强。”

其次,建议家长变“含蓄”为“直接”,尤其是在表达赞美和鼓励的时候。俗话说“刀子嘴豆腐心”,大部分家长擅长直接、犀利地批评孩子,但夸奖的话却难以启齿,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总是“被挑剔”。江珊珊建议家长,要学习直接地跟孩子表达自己的爱。比如,“宝贝,我好爱你呀!”“妈妈想你了!”“真厉害,妈妈怎么这么喜欢你呢!”这些表达看似肉麻,却能强化“被需要的感觉”,让孩子感受到爱的温暖。“支持和鼓励也不能少,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进步,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这样他才会变得越来越好。”江珊珊说。

需要注意的是,家长在表达“爱的话语”时,要实事求是,不能敷衍了事。“要根据事件与行为具体地表扬孩子,大而空的夸奖会让孩子盲目自信,反而不利于他们的成长。”江珊珊提醒家长,跟孩子沟通时,要自然、真诚,避免生硬、空洞、矫揉造作,还要根据孩子的成长阶段和性格特点不断调整,这需要家长在实践中不断摸索。

赋能:充分自爱

自我成长是每个人一生的课题,家长需要意识到“学习”与“成长”不仅仅是孩子的事,身为家长,同样有发展的需求和关注自己的必要。“一个爱自己、懂得学习的家长,才能培养出懂得爱、向上成长的孩子。”江珊珊表示,有的家长会在孩子身上投入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忘记了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丢掉了自我,实非一个好的示范。

“一个人充分地爱自己,才能够更好地去爱别人,家长学会自爱,首先要做回自己。”江珊珊提醒家长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不要忘记给自己留一些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来放松身心,以更松弛、快乐的状态和孩子相处。这样,不仅能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还能发挥榜样作用,让孩子意识到学习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即便没有考试,人也需要不断地自我更新与进步。

爱自己还体现爱生活上,享受生活所赋予的一切,感受每一天的喜怒哀乐。因为忙碌的工作、琐碎的家常,很多家长忽视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体验,一餐一饭、一草一木中都可能藏着快乐的因子,“家长要学会留心生活中的点滴幸福与美好,它们才是好好生活下去的原动力。可以通过在生日、节假日、纪念日等时间节点营造家庭‘仪式感’,来增进彼此的感情,这也有助于孩子形成健康的情感表达方式和接受能力。”江珊珊认为,家长也应该学会赞美和奖励自己,用稳定的情绪引导孩子。如此,孩子才能主动地关爱自己和他人。“因为在家中培养了足够的价值感,孩子会更相信自己的能力,也更愿意在有需要时向他人伸出援手;因为有较强的同理心,孩子能做到尊重和理解他人,能够更好地化解矛盾,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江珊珊说。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