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起来 写下去 一起走

——对话山东省荣成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教研员杨雪梅

《教育导报》
2024年第50期(总第3945期) 导报三版

【人物档案】

杨雪梅,山东省荣成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教研员。从2016年至今,在省级以上教育报刊发表文章600余篇,出版个人专著8部,《中国教师报》《德育报》等媒体专题报道人物,《班主任之友》《中小学班主任》等多家杂志封面人物。

【对话人】

《教育导报》  夏应霞

夏应霞:您是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从教十几年之后,才走上了教育写作之路,能介绍一下缘起和过程吗?

杨雪梅:2016年之前,我从来都不敢想象自己有一天会成为一个教育领域里的写作“高手”,更不相信教育写作能够让一个普通教师走向高处和远方。

我是一名中师生,1999年从山东省昌乐特师毕业后,在荣成市特殊教育学校工作,一待就是20年。那时,身处特教一线的我,陷入了人生当中最为迷茫的阶段——学校和家庭两点一线、一成不变的生活,让我在机械、重复、麻木的状态中打转;与外面教育世界互不通联,让我明知自己是井底之蛙却又无力跳脱;有的学生智能低下鲜有长进,也让我很难感受到为人师者的充实与自豪。在那个人生的低谷阶段,我感觉自己患上了抑郁症,有时下班回家后瘫在沙发上,会不受控制地掉眼泪。

2016年2月,我遇到改变了我一生的师者——临沂市兰山区教体局的王维审老师。听完我的困顿与无助后,他分享了自己坎坷的成长经历,并送我两个词“读起来、写下去”。就这样,一个从来没有进行过教育写作、也不相信写作能真正改变什么的我,在没有其他路径可以选择的情况下,开始逼着自己沉潜下来,投入了一段相当艰涩的“挤文字”的行动尝试。

夏应霞:踏上写作之路后,您“一发不可收拾”地进入一个高产状态,这样的激情和后劲动力来自哪里?

杨雪梅:我最初的教育写作,是很功利的。当时,我确立了一个明确的行动目标:每周至少写2篇教育叙事文章,如果坚持一年还不能有任何发表收获的话就彻底放弃。为写好每篇文章,我睁大了眼睛捕捉发生在班级和学生身上的大小事情,然后再针对每个事件细细分析,尽可能让叙述更生动,让反思更有深度、更能给别人以启迪。

写作的第一年,有两件事情让我将功利的写作变成了“生命的自觉”,令我的教育写作保持了强劲动力。

第一件事,写作之初,我很随意地将一篇为学校活动写的朗诵词投到一个邮箱。很快,编辑发来回复:“杨老师,很抱歉我们杂志不发表诗歌类的作品,但仔细阅读了你的投稿后发现,字里行间感情细腻、语言生动,非常期待你能向我们的‘教育叙事’或‘家校之间’栏目投稿!”这几句留言,犹如在荒漠中焦渴行走的旅人遇到的一汪甘泉,我的心头涌上了缕缕感动与希望,感动于那份来自陌生人的鼓励和认可,也看到了坚持下去可以生发出的各种可能。发不发表又有什么关系呢?至少,你投出去的每一篇文字都有可能收获击中心灵的回音,这已经足够了。在那之后,写下去成了我的行动信念,发表文章却已不再是唯一的目标追求。

第二件事发生在2016年的最后一天。我坐在书桌前一本一本地翻数着自己发表过的文章样刊,才发现竟然有50多本。仅仅在那年10月,我就发表了14篇文章。曾经遥不可及的一切,完全源于自我的行动,我瞬间泪流满面。这些成绩,见证了一个普通的特教老师努力和坚持之后的丰盈。在不断笔耕的过程中,我的教育心灵愈发敏感与柔软,面对学生多了份洞察和耐性;在对教育事件不断反思、剖析中,我对问题的处理越来越审慎和智慧。

文章大量刊发后,许多平台向我抛出了橄榄枝,许多名师用欣赏与善意给予了我关注和引领……教育写作,让我的人生一下子拥有了自我掌控的成就感。当自己孤单无助了太久,有朝一日终于感受到了写作这抹光的照拂和成全,就再也不舍得让自己的生活搁浅了。

夏应霞:后来,您并没有止步于自我的写作,而是带动了一批人进行写作。您如何带动他们写作的呢?

杨雪梅:2018年,我调入荣成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从事教师培训工作,带了两个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荣成雪梅读写团队和雪梅班主任工作室。在这两个共同体里,教育写作是助推教师成长的主要行动方式。

我建议所有教师要从写教育叙事开始。一方面,一线教师缺少理论积淀,如此状况下非要去写教育论文,那写出来的东西多是言之无物、套话式的流水账。但也正是由于身处一线,每位老师都有着丰富的故事素材,课堂上发生的事、学生之间的冲突、家长形形色色的处事方式……只要用心发现,就一定有话可说、有感可发,写出来后也更容易引发其他人的思考和共鸣。另一方面,学生作文也是从具体的事件写起的。随着年级的升高,再开始写应用文、说明文、议论文。一个教师,如果连一个具体的事件都不能有结构、有层次地组织好,不能写得精彩而耐人寻味,就很难进阶到教育论文的写作当中。

就我的经验来说,教育写作,毫无疑问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手段。表面上,写作只属于文笔表达能力的范畴。但正因为写,我的教育感知力才变得更强了,教育智慧度才变得更高了,应对课堂、学生时才更有方法、更从容了。当我带着自己深切的行动感悟,再回过头来审视一线教师的写作能力,我发现,教师的写作能力存在着被乐观高估的现象。

夏应霞:教师写作能力为什么“被乐观高估”了?他们的文章普遍存在怎样的问题?

杨雪梅:我们把“读和写”作为撬动教师专业成长的两股主要力量。在仔细阅读了老师们写的教育叙事后,我发现:文章主题含混不清、语言表达啰嗦重复、文章内容或反思结论与主题相脱离、引用的佐证言论或经典故事不恰当等问题普遍存在。

为了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我组织了一次颇有实效的“共写”活动。首先,我选出一篇事件呈现清晰但写作问题颇多的文章让老师们共读,并要求他们随意从这篇文章中提取素材,用自己的视角和理解重新写作加工。周末研讨时,每位老师分享了自己重写的作品。现场的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质疑。随后,我针对每篇文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纠正。最后,所有的老师再根据建议对文章重新修改。那次“共写”经历后,“雪梅读写团队”的文章开始大量地被各类报刊刊发。当老师们能轻松写出好的教育叙事后,教育写作才慢慢地增加了理论性、向教育论文转向。

夏应霞:教育写作对教师专业成长到底有什么作用?

杨雪梅:从一个引领者的角度来审视,我认为教育写作在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中具有以下三方面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是能量的激活。在不断书写、梳理的过程中,同行的阅读肯定、文章的发表、教育圈子的扩充,都会让一个老师感受到自己的可为与能为。二是思想的撬动。所有的作品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不断思量、琢磨、比较后才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开始形成自己的教育观点,拥有了自己的教育主张,思想也会渐趋成熟、丰富。三是研究的开启。以我自身为例,最初通过教育叙事写作想要突破困境、实现成长;写着写着,我又开始尝试着将故事素材与班级德育进行融合,来改善德育效果不理想的教育现状;后来组建两个教师成长共同体后,我进行了“如何通过叙事来促进师生共生共长”的系列课题研究……教育写作,是所有人都触手可及的成长敲门砖,也是实现真正意义上专业提升的必经路径。

近年来,很多教师就“如何才能写好教育文章”“你如此高产的秘诀是什么”之类的问题来向我取经。我的回答很简单,那就是:“读起来、写下去、一起走!”

【本文系“四川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一般项目“专业写作对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影响研究”(PDTR2023-13)成果之一】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