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育人的石韵校本课程建构

■马尔康市第四小学 姚定涛 马尔康市第二小学校 尕让索郎

《教育导报》
2024年第51期(总第3946期) 导报三版

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承接着“以美化人”的使命。嘉绒藏族聚居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如何将这些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学生,是教育者应当思考的问题。为此,我们提出了核心素养导向的嘉绒藏区小学石韵校本课程建构的研究方向。

一、建构基础

国家对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高度重视,为构建石韵校本课程提供了政策保障。根据国家义务教育阶段育人目标和要求,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美术作为培养学生审美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利用地域优势开发校本教程,开展特色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嘉绒藏族聚居区拥有丰富的石头资源和深厚的石文化底蕴,为构建石韵校本课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该地区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如马尔康松岗莫斯都岩画,就是嘉绒藏族聚居区的一处重要文化遗址,被誉为“刻在石头上的天书”。嘉绒唐卡艺术也颇具地方特色,是华夏艺术家族中的一颗珍珠。同时,红军长征将红色文化植根于这片沃土。为此,我们有必要搭建传承之桥、信仰之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构建石韵校本课程,提升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让爱家乡、爱祖国在艺术表达中得以体现。

因地制宜,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适应本地区小学阶段学生发展需求。学校建立了石韵文化工作坊,立足于小学阶段石头画教学,结合学校特色、区域文化特色和学生实际情况,开发具有地方和学校特色的美术课程,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提升办学水平和影响力。

二、建构思路

研究以艺术美术五大核心素养为基调,形成石头画教学实践的航标灯。以本地区的人文、基础、素材三大优势为依托,优势互补,造就了研究诞生的沃土。我们在石头画的教学实践应用中构筑了“宏观策略5维度”(石头画本身的研究、教师培训、学习心理与认知的研究、学生水平与能力的研究、石头画教学策略的研究)、“微观操作10方法”(材料工具准备、示范与讲解、创意启发、个别指导、感受与欣赏、合作与交流、展示和评估、反馈与调整、建立资源库、推广与分享)两种思维逻辑模式。二者相辅相成,两种模式的研究最终汇聚为石韵校本课程的技术路径和方案报告。在这样的研究背景下,让我们的研究有了可操作性。

三、建构措施

1 .课程设置与资源整合。依据核心素养要求,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石头画课程,积极收集、整理石头画的教学资源,为教学实践提供丰富的素材和参考。

2 .评价与反馈机制建立。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对学生的石头画学习成果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及时向学生提供反馈,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和不足,优化教学效果。

3 .师资培训与团队建设。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组建教研团队,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分享教学经验,共同研究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4 .家校合作与社区联动。加强家校沟通,如家长会、学校公众号、线上交流群等,方便三方就石头画教学的进展、问题和需求进行及时沟通。参与社区活动,如亲子石头画创作、社区石头画展览等,增进了解和互动。

5 .创造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通过头脑风暴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灵感,提供一些主题或故事情节,融入学科整合,帮助他们转化为石头画的形式。还可以让学生构建基础模型,通过拟人、添加、减法等方式,实现创意造型。

6 .石头画教学与本土文化传承融合。教学内容方面的融合:引导学生了解本土的历史文化、民间艺术、传说故事等,将这些元素作为创作的灵感来源,让学生在石头画作品中展现本土文化的魅力。教学方法方面的融合:可以采用体验式教学、情境教学等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本土文化的韵味。教学理念方面的融合:对于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到石头画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通过以上措施,在嘉绒藏族聚居区因地制宜,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形式、教学场所,融入本土文化,形成培养学生艺术美术核心素养

的有效途径。

【本文系“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精准帮扶专项项目“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艺术美术校本课程石头画教学的实践应用研究”(项目编号:JCJYZX2023-41)成果之一】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