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视域下大学生音乐审美心理探究

■西南石油大学艺术学院 杨阎芸辉

《教育导报》
2024年第51期(总第3946期) 导报三版

以美育人,以美树人。美育既是美感教育,也是审美教育。音乐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审美能力对于大学生改善生活品质、丰富精神世界、培育高尚品格具有重要意义。我们通过研究音乐审美心理来进一步增强大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结构。我们发现,研究美育视域下大学生音乐审美心理的发展,对于促进学生成长和达成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情感传递——架起学生与作品之间情绪浸润的桥梁

不同的音乐作品在情感隐喻和表达上传递不同情感与意向。音乐美育通过带领学生感知、教授学生感知的方法,让学生准确理解音乐内涵,对音乐作品进行正确审美。

在感知的基础上,大学生通过对音乐的旋律、和声以及曲式结构等元素的理解,具体地感受到其中所传递的情感。这一过程,让学生形成自己的审美取向和品位。校园里,他们参与合唱、乐团、独奏等形式的演出,将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真实地表达出来,音乐美育从了解转变为实践,大学生的演奏技巧和表演能力展示了其音乐素养,更是通过演绎,将情感传递给观众,引发共鸣和情感交流。

以上过程中,大学生按照感知、欣赏和演奏的逻辑顺序,由浅入深地感知音乐的情感表达,建立个人与作品的情感桥梁,对音乐的敏感性和理解力同步增加,最终实现审美心理的有效发展。

二、价值导向——凸显音乐艺术和美学价值的高度融合

价值导向是音乐美育重要的落脚点。大学生通过欣赏或实践,将音乐中内涵要义传递给受众,推动个人心理发展变化,从而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

音乐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例如和谐、对称、变化等,大学生通过对音乐形式、结构和风格的理解,领略音乐的艺术魅力和审美境界。然而,审美心理构建的关键内容是对音乐的重要性和价值感的理解。在教学中,大学生深入了解音乐的创作过程和艺术技巧,学习并掌握音乐表演的技能,更重要的是欣赏和理解能力的提升,进而真正体会到蕴含的艺术精神和情感表达。

同时,音乐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与文学、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密切相关。学习中,大学生将音乐与其他学科进行对比和整合,拓宽了学科视野和思维方式,对提升其审美素养和学术水平皆有意义。

三、技巧评估——掌握演奏技巧和艺术体现的内在联系

音乐演奏技巧决定音乐作品的还原程度和艺术效果。在学习和实践中,大学生不断了解乐器的演奏技巧,如弹奏技法、呼吸技巧等,在观摩和参与演出过程中,他们能准确感知演奏者的技巧水平,辨别出演奏中的精妙之处,并进行艺术赏析。这种对音乐演奏技巧的感知,不仅是情感联结和价值导向传递的,也来自技巧评估的科学结果。

音乐表现力是音乐演奏中展现出的情感、艺术性和个人特色等因素的综合体现。通过音乐教育的训练和指导,大学生达到音乐演奏技巧和表现力的标准和要求。这也意味着,大学生能够明辨演奏的准确性、音色控制、动态变化等技巧要素的优劣,并对艺术表现力的深度、情感传递的过程进行评估。这种综合性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大学生音乐审美心理的全面发展,也为他们未来的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文化共鸣——产生个人偏好与音乐艺术的独特认同

通过学习和实践,大学生接触不同类型和风格的音乐作品,不断拓宽自己的音乐视野和理解范围,可能找到自身喜欢的音乐流派、乐器演奏方式和表现风格。从审美心理发展的视角来看,基于音乐美育的探索与发展更有助于大学生明确自己的音乐兴趣和需求,为音乐审美心理的个体化发展提供支持。

而在文化视角下,社会艺术始终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与熏陶,具体到音乐领域则是指音乐作品所承载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对个人音乐体验的影响。在音乐美育过程中,大学生了解不同音乐作品背后的社会语境和文化内涵,例如民族音乐、流行音乐或古典音乐等,从而能够将个人音乐偏好与社会艺术影响进行融合,用自身的情感和经历与音乐作品进行对话和共鸣。

美育视域下大学生音乐审美心理的发展,一方面受到音乐美育本身的教学影响,即通过知识输入、技巧教学、赏析引导等方式实现对大学生音乐专业知识的输入与指引,提升学生审美的基本素养。另一方面,美育与审美心理的发展受到个体情况的重要影响。教师所提供的只是学生欣赏音乐艺术的抓手或工具,学生以什么样的心态和视角看待音乐艺术,与其个人的成长背景、价值取向乃至文化基础都有着密切的关联。

综合来看,美育视域下大学生音乐审美心理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加强音乐美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情感传递能力、美学价值观、技巧评估能力和文化共鸣,为其个人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本文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资助科研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理工科高校美育实践路径探究”(项目编号:23Y02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