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中县组建城乡学校共同体,师资联动共育人才

“教师周转池”打破城乡校际壁垒

《教育导报》
2024年第51期(总第3946期) 导报二版

本报讯(记者 何元凯)“同学们,天热起来了,这堂课咱们一起来做扇子、画扇子好不好?”在资中县双龙镇骝马学校,来自资中县重龙镇中心校的美术教师徐丽正在给学生上美术课,她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深受学生喜欢。

每周一,作为“教师周转池”成员的徐丽都要到骝马学校上课。她善于运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教授学生的同时,也对该校美术教师进行指导。过去骝马学校缺少专业美术教师,美术课主要由各科教师兼任,成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的一块短板。通过城乡学校共同体“教师周转池”的帮助,这一问题得到有效化解。

城乡学校共同体(以下简称“校共体”),从今年春季开学,就成为资中县教育系统的热议话题。而短短3个月,教育管理者、师生、家长都切身体会到这次改革的方式和影响,不同以往。

为推进基本公共教育资源均衡高效配置,资中县综合考虑学校布局、办学质量等因素,于今年2月底,以“1+ N”模式(即“1所核心总校+ N所分校”),统筹组建5个义务教育校共体、3个省级示范高中辐射带动校共体,并对总校和分校捆绑考核、共同评价。校共体总校成立党组织办公室、行政办公室、教育管理中心、教研管理中心、教师调配中心等“两办七中心”,打通总校与分校之间的管理壁垒。校共体内逐步推行党组织、编制、人员、财务、安全、教育教学6个方面统一管理。例如教育教学方面,构建总校带分校的同步教学模式,适度统一总校和分校教学计划、教研活动、质量监测和学生评价等内容,构建校共体内相对统一的课程体系、管理标准等,推动城乡学生同步接受教学资源。

美术教师徐丽的例子,则体现了此次改革将优质师资流动作为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突破口的举措。该县落实校共体编制、人事管理自主权,建立总校“下沉”、分校“向上”的交流机制,按照一定周期和比例,选取城区优质学校骨干教师到乡村薄弱学校兼职、全职或支教,薄弱学校教师到优质学校挂职交流、跟岗学习,使教师由原来的“单纯向上流动”变为“上下双向共享”;音体美和心理健康等紧缺学科教师实行统一管理、师资联动;各学科教师每月至少1天到校共体内的优势学科学校跟班学习,构建优质学科“领”教、薄弱学科“支”教、紧缺学科“走”教的师资共育模式。今年春季学期,8个校共体有62名优秀教师“下沉”、105名薄弱学校教师“向上”交流。

“组建校共体前,县委书记亲自把校长、书记们召集起来,开了一下午的座谈会,和我们深度交流意见,分析改革条件,预判可能出现的问题。”重龙镇中心校校长刘军认为,这次改革力度空前,是资中县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一件大事。

“这次改革不同以往。”资中二中党委书记伍文森认为,校共体实现了真正的深度融合。人员方面,这学期,资中二中派出了26名优秀教师到校共体分校挂职或任教。“一些乡镇中学其实有不少优秀教师,但他们的能力没有被充分激发,通过校共体改革,我们已经在短短3个月中看到了老师的改变。”财务方面,资中二中每年都有结余公用经费,组建校共体后,则可统筹用于规模较小、经费紧张的学校。

3个月间,校共体带来的积极改变让大家对改革前景更加坚定了信心。资中县教育和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资中将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教育一体化的部署要求,坚持积极探索、稳妥推进校共体建设工作,进一步完善保障机制、加强经验总结、推动资源共享,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