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①
健全的学生心理健康测评体系,是教育强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全省各地陆续开展覆盖小学高段以上学生的心理健康测评工作,尤其是四川省教育厅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四川省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以来,监测预警已成为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四位一体”工作体系的重要一环。然而,因我国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工作整体上处于起步阶段,实际工作中还存在区域规划不够明确、专业基础保障能力偏弱、心理教师匮乏等难点,亟待引起进一步重视并逐一破解。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注重区域心理健康测评工作的整体规划。落实《实施方案》中“县级教育部门设立或依托相关专业机构,牵头负责组织区域内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工作,面向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阶段学生每学年至少开展1次心理健康测评”“各地各校每学年定期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书面报告辖区学生心理健康监测结果及典型案例”等要求,各地需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把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由教育主管部门及时研究制定本区域心理健康测评工作的整体规划,进一步明确组织领导、流程标准、二次筛查和工作保障等关键问题,将该项工作从应激性、临时性、外包式转向常规性、专业性、自主性,进一步提升工作的统筹能力。同时,将学生心理健康纳入教育质量监测范畴,纳入督导评估、安全稳定评估指标体系,纳入各地各校领导班子年度考核重要内容。
二是强化指标研究,注重积极心理与消极心理同步测评。心理健康测评工作中,要避免极端问题化倾向,注重积极心理和消极心理同步测评,挖掘学生成长中的积极心理品质,如乐观、心理弹性、生活满意度、心理素质等,这些都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保护性因素,将心理健康测评从风险行为测评阶段转向综合心理健康测评阶段。
三是强化基础能力,注重工具选用等关键环节。心理健康测评已成为一项常规的专业工作,需要较好的专业基础支撑。要规范工具选用。可以遴选使用规范、经典的心理学量表或问卷,也可以视情况本土化改编成熟的工具,或联合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共同研发工具。要严选测评平台。平台可以选用通用的问卷调查平台,也可采购相对规范的心理测评软件,但均应特别考虑测评数据的安全性。要重视二次筛查。心理健康测评中,在保障尽可能由专职专业心理健康教师访谈排查的基础上,应充分借助班主任、家长的力量,对学生的初筛结果进行确认;也可以通过组织疑似心理异常学生的团体辅导,对疑似问题进行排查;鼓励借鉴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提高二次筛查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四是强化人员配置,注重心理健康教师的配备及待遇保障。各地应按照《实施方案》“中小学(含中职学校)每校至少配备1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1000人以上的中小学校,原则上按照师生比1:1000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要求,及时配齐心理健康教师。同时,应把心理健康教师的心理咨询、团体辅导、心理筛查、危机干预等转化为实际工作量,在职称评聘、评优评先、劳务报酬等方面,确保心理健康教师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让有限的专业资源在学校物尽其用,留得住、用得好。
五是强化结果运用,注重“测评+N”机制建设。测评是手段,结果运用才是目的。形成测评分析报告。从测评指标、测评工具、结果与分析等方面介绍情况,形成测评分析报告,供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决策参考,供督导、基教、职教、教研、监测等部门优化工作使用。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测评后,应建立“一生一策”心理健康档案,实行专人专档管理,严格保护学生隐私。开展报告解读暨运用指导。开展解读培训,指导各地各校真正读懂测评报告,找准共性和个性问题;要有效推动整改落实,健全“测评+ N”结果运用模式,精准分析教学、教研、培训、管理等方面的关键问题,推出针对性强、管用务实的整改举措,切实以高质量心理健康工作服务教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