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心态 轻松迎考

——给考生及家长的“考前心理调适指南”

■本报记者 马晓冰(图片由活动主办方提供)

《教育导报》
2024年第52期(总第3947期) 导报一版

炎热的6月即将到来,中考、高考也进入了“倒计时”。面对成长路上的关键性考试,如何做到有条不紊地沉着迎考?感到焦虑与压力,怎样进行自我调节?在紧锣密鼓的冲刺阶段,家长如何正确助力,给孩子帮助与支持?……

5月24日,四川省家庭教育公益宣传活动“天府家长‘慧’”第五期开讲,四川省教育考试院普通高校招生处副处长徐波,四川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张皓,成都树德中学副校长、宁夏街校区执行校长李红鸣,成都石室天府中学心理健康教师孟泓沁分享了各自的经验与建议,为考生及家长提供了一份“考前心理调适指南”。

正确面对压力,适度紧张能带来积极作用

临近考试,初三、高三的孩子们进入了紧张、忙碌的冲刺阶段。不少家长此时也压力倍增,希望孩子平稳、顺利度过,又担心他出差错;关心孩子的状态,想与孩子交流,又害怕打扰孩子,惹他烦心。在有的家庭中,即使一家人什么也不说,空气里也弥漫着紧张、焦虑的氛围。

“有一种冷叫作‘妈妈觉得你该穿秋裤了’。”成都石室天府中学心理健康教师孟泓沁以一个耳熟能详的笑话类比,“有一种压力,是家长认为孩子很有压力。”他指出,很多家长会对孩子说“不要紧张,不要焦虑”或者“你随便考,考好考差都一样”,这样的话就像是“此地无银三百两”,提醒着孩子,他所面临的是一个“应该焦虑、极具压力”的时刻,并不能够真正帮助他们找到最佳状态。

孟泓沁建议家长切换思路,转变话术,再与孩子交流。

可以这样对孩子说:“面对考试,你有一点紧张,太好了!这意味着你在认真地面对这场考试,爸妈为你的认真感到欣慰。这份紧张会在考前帮助你做好充分的准备,更会在考试过程中帮助你调动身心状态,让你更好地投入到考试之中,文思泉涌。”

这样的“压力解读”并非“自我安慰”,而是一种更为科学的做法。四川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张皓指出,根据“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压力和表现之间呈“倒 U型”关系曲线。适度的紧张其实能带来积极作用,促使个体的表现达到最佳水平。压力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真实水平的发挥。

“把中考、高考前的心理辅导称作减压辅导是不准确的,并不是所有考生都需要减压。有20%的学生处于过于不在乎的状态,此时反而需要加压,而70%以上的学生本身就处在‘最佳竞技状态’,只有极个别的学生需要减压的辅导。”张皓认为,家长应该正确面对压力,给孩子更多积极的心理暗示。感到适度压力才更有利于孩子发挥潜能,获得专注应考的力量。

真诚交流,做孩子的“情绪容器”

当孩子无所适从地坐在书桌前向家长倾诉:“我最近状态太糟糕了,学习没效率,好焦虑呀。”家长却回应道:“你这样不行,有什么好焦虑的呢?先把当下的事做好再说吧。”

成都树德中学副校长、宁夏街校区执行校长李红鸣指出,不少家长都和孩子有过类似的对话,当家长否定孩子负面的情绪体验时,孩子便不再愿意敞开心扉了。“强行积极或忽略心理上的不适,会与孩子真实的体验相悖,并使他们产生更负面的自我认知与评价。”李红鸣说。

在临近考试的“特殊时期”,不少家长对孩子的负面情绪比平时更加敏感,唯恐孩子因为焦虑发挥失常。

“听见女儿饭盒在书包里碰撞的声音,夫妻二人便进入了‘警戒状态’,哪怕前一秒还在争吵,下一秒也要表现得和颜悦色,欢迎女儿回家。”张皓举例道,“家长害怕考前‘惹’到孩子,怕孩子心理崩溃,于是一直轻声细语、小心翼翼。殊不知这样反倒更让孩子觉得孤独。”在张皓的劝说下,妈妈与女儿敞开了心扉,两个人的情绪都宣泄了出来,坐在地上号啕大哭。令家长没想到的是,正是这场“崩溃”给了女儿宣泄情绪的出口,让她感受到了家庭中真实情感的流动。哭过之后反而像是“雨过天晴”,家长和孩子心里都感到了久违的轻松。

“任何情绪,都有积极的意义。情绪就像一个送信的人,如果我们认真收下并及时回信,送信的人就会离开;相反,如果因为害怕看信而拒收,他就会一次次地不请自来,直到我们接收信件为止。”李红鸣表示,“当孩子带着负面情绪和你沟通时,不妨思考一下负面情绪背后积极的成长需求,家长只有先真正地回应孩子,才能进一步帮助孩子。”

对此,孟泓沁也指出,面对中高考,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一定都期待着一个理想的成绩。家长要做到的是无论最后的结果如何,都愿意成为孩子的“情绪容器”,支持、理解、陪伴他学习成长的全过程,这样才能引导和帮助孩子放下心来,放手一搏。

优化备考策略,有效、有序复习

考试临近,如何高效地查漏补缺显得格外重要。有的孩子会感到茫然无措,像“在大海里捞针”,翻开什么学什么;有的孩子则忧心忡忡,觉得每一个知识点都不能放过,但已经没有时间去一一清点。

对此,张皓指出,“有序”和“有效”是冲刺阶段复习的关键。有序即按照自己的节奏对知识点进行通篇梳理,可以是陌生到熟悉、高频到低频,也可以是不同学科各有侧重,重要的是心中有数。同时,有序还需有效。要做到有效,需保证学习计划的定时、定量。“很多学生学习的总时长很长,但单位时间的学习量其实很少。”张皓表示,“堆时间”不如“拼效率”,尤其是最后的“倒计时”阶段,比的是谁能更充分地利用时间。

“中高考不仅是对学科知识和技能的考查,还是对心理和身体素质的考验,而考试中的策略也是影响结果的重要因素。”张皓提醒家长,明确考试考什么,才能在准备时做到心里有数。知识储备重在日积月累,孩子的分数水平通过多次模拟考会有一个大致的区间,能正常发挥就是很好的表现;超常发挥的少之又少,其中有运气的成分;而发挥失常则有可能是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或是考试策略不足。

张皓建议家长帮助孩子养成规律的生物钟,保证考试时能有好的精神状态;按时进场、平心静气,在拿到试卷后,可以先给自己一分钟做心理准备,做深呼吸进行调节,再去填写信息。

“做题时,建议考生通观全卷、按部就班,依照自己熟悉的答题节奏分配时间,不确定的答案相信自己的第一直觉,不要改来改去。”张皓指出,“把模拟考当作中考、高考来对待,到了中考、高考的考场上,也要像模拟考时从容应对。分分必得的心态切不可取,会做的题目不粗心大意,不会做的题目也不必一直纠结,把时间用在能保证得分的题目上。”

中高考“助跑”,心态很重要

考试的各环节都有着不确定性,对理想成绩的期待难免令人患得患失。不过,经历过大大小小模拟考的孩子们其实早已“身经百战”,能否用平常心自信地面对考试,也是影响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

“如果说孩子们面对的中高考是一场跑步比赛,那么,他们每一天认真地学习、复习,就像是在提高身体素质和跑步的专业能力。而考试心态,就像是影响他们能否把自己的能力、潜力发挥出来的一套‘专业跑步装备’。”孟泓沁认为,拥有好的考试心态,有助于孩子轻装上阵、自信奔跑;反过来,如果考试心态不好,就像是带着沉重的沙包参加比赛,其影响不言而喻。

考试心态是很容易被影响的。在考前,不少学生都会给自己很多“无厘头”的心理暗示,如座位在第几排、第几列是自己的“幸运座位”,用哪一支笔会答得特别顺畅,穿某一个颜色会更加吉利等。张皓认为,这种时候,家长不必与孩子“较真”,尽可能地让他在进考场时,觉得一切都“天时地利人和”,相信自己一定能考好。

“爸爸妈妈,我好担心啊,如果没考好怎么办?”面对孩子的担心,孟泓沁也与家长分享了一种沟通技巧,它叫做“ YES! AND…”(“是的,而且……”)。即无论孩子的担心是什么,家长都先站在他的立场上看问题,并通过讨论可能性、思考应对策略等方式启发孩子,让他感到自己有能力解决眼下的问题,即使暂时解决不了也没有关系,因为还有爸爸妈妈的爱与支持。

在孩子表达担心时,家长可以回应孩子:“是啊,面对重要考试,我们难免会有些担心,你觉得做些什么可能帮到你?比如我们去放松一下、更细致地做好准备……”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