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发现儿子在收集烟盒,并用其上半部分折叠成一种长方形小卡片。问了以后才知道,那叫“烟卡”,现在在小学校园里非常流行。
不由得想起我童年时候玩过的一种游戏:“打面包”,也叫“甩面包”,是上世纪70-90年代小学校园里流行的一种游戏。“面包”不是我们食用的面包,而是用纸张叠成的一个正方形物体。游戏规则很简单,两个人各自拿出一个“面包”放在地上,然后“石头剪刀布”,谁赢了就先打。谁先把另一方的“面包”打翻过来,即为获胜,输家的“面包”就要送给赢家。
犹记那时,下课铃声一响,小伙伴们就冲出教室,拿出“面包”,摆开架势,旁边还有围观的同学,犹如武林高手对决一般。谁赢下一个“面包”,就如同中了万元大奖一样,周围也会发出阵阵喝彩声。
看到儿子玩“烟卡”的时候,把手重重地拍在地上,费尽心思要把“烟卡”拍翻过来。我不由得嘴角上扬,笑了起来,“烟卡”玩着实在是太费手了。我对儿子说:“来,教你玩一个爸爸小时候玩的游戏。”
找来一些废纸,我一连叠了几个“面包”。记忆中小时候会用纸叠很多东西,但大都已经忘记了,唯有这个“面包”的折法一直清晰记在脑海。儿子一边看我叠,一边好奇地问:“爸爸,这是什么呀?怎么玩呀?”我故做神秘,说:“别急,等会儿你就知道了。”
“面包”折叠好之后,我只留了一个,把剩下的全部给了儿子。我要以少胜多,看看自己是否宝刀未老。儿子刚开始不知道怎么“打面包”,不是打不到我的“面包”上,就是力度太小,打不翻。结果,不一会儿就全输光了。
看着儿子垂头丧气,一脸不开心。我告诉他,“打面包”时身体要微微向前倾斜,右手拿“面包”,往后拉,在空中画出一道弧线,然后瞄准对方的“面包”,猛地甩出去,将力量和速度完美结合,这样才有可能让对方的“面包”翻个个儿。
实践中,儿子逐渐掌握了“打面包”的“秘笈”,体会到了其中的乐趣。
在对战了几个回合之后,他渐入佳境。一边打,一边说:“爸爸,这个游戏可真好玩呀。”
我们玩得乐此不疲,直到吃饭时才恋恋不舍地停了下来。妻子笑着说,你们真是一对老顽童和小顽童。
外出散步,看到地上散落的广告纸,我和儿子弯腰把它们捡起来,折叠成“面包”,直接在公园里开始“战斗”,引得旁边锻炼的大爷大妈们驻足观看。小朋友们更是好奇,直接要求加入我们的游戏。
就这样,儿子每天放学后都要缠着我,和我一起“打面包”。一星期之后,带儿子去小区篮球场打篮球,我发现他投球比以前更加有力量,命中率也提高了不少。这是不是因为在“打面包”的过程中锻炼了臂力呢?我还发现最近儿子看电视的次数少了。不像往常,一放学就追着要手机,看视频、打游戏。
“打面包”也增进了我和儿子之间的交流,增强了儿子的自信心和抗挫折能力。当他失败时,我会鼓励他,遇到一点困难,不要轻易放弃,要勇敢地往前冲。我们还会不停地给自己加油。“这次一定要打翻你的,我就不信赢不了。”“看我一会儿施展绝招,把你的‘面包’全部赢过来。”这样的交流常常逗得妻子忍俊不禁,忍不住拍下来发到家族群里。
我们还会给自己的“面包”取上别致的名字。比如,比较厚实的就叫“暴击小雷子”,因为击打时发出的声音宛若雷子炮仗一般响亮。还有叫“超级大 Boss”的,只因它体型较大,一般“面包”都不是它的对手。
“打面包”把我拉回到童年的那个校园里,使我和儿子成为“同龄”的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