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优秀教师代表“教育家精神”2024年巡回宣讲活动第二组宣讲团走进凉山州、阿坝州

践行教育家精神 勇担新时代使命

《教育导报》
2024年第53期(总第3948期) 导报一版

本报讯(何江 记者 葛仁鑫)5月28日、29日,全省优秀教师代表“教育家精神”2024年巡回宣讲活动第二组宣讲团分别走进凉山州、阿坝州,举行活动的第四、第五场报告会。至此,此次宣讲活动圆满收官。

在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雏鹰剧院和四川省汶川中学校,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教授马均,全国优秀教师、四川天府新区华阳中学教师张晓容,四川省第三批中职卓越校长工作室领衔人、成都市青苏职业中专学校党总支书记张涛,四川省特级教师、凉山州冕宁县复兴小学教师曾松,四川省“最美教师”、仁寿县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颜志霞,教育部“双名计划”何云竹名园长工作室主持人、绵阳市花园实验幼儿园园长何云竹6位优秀教师代表先后上台,分享了他们的教育故事。

生动诠释教育家精神

6位代表倾情讲述教育故事

“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才能培育优秀的专业人才,这是我一直秉承的理念。”马均讲述了自己37年坚守专业的故事。在上世纪90年代,作物栽培学领域大量人才流失,马均一度成为水稻所作物栽培方向的“独苗”,但他毫不动摇,带领团队深入田间地头攻克难点,主持完成的多项技术成为四川省农业主推技术和农业农村部水稻高产创建核心技术。

张晓容以《创新之路是怎么走出来的?》为题,讲述了自己从事科技教育的故事。“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关键是教师如何发现、培养他们。”张晓容在20年的科技教育生涯中,不断探索人才发现和培育机制,构建了“全员普及到个性培育”的“3+1”进阶融合课程,助力一批又一批学生追寻科学梦想。

张涛从三位学生的故事讲起,分享了成都市青苏职业中专学校的办学经验,他带领学校独创“好瓷胜玉”职业教育理念,将“给学生有尊严的人生”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成为四川职教的一张名片。“瓷土经过锻造成为瓷器的过程,好比学生通过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激发出自身的潜力与价值,成为社会可造之材。”

曾松在2008年大学毕业前夕,遇上“5·12”汶川特大地震,身在江油的他受到了大学老师不少的帮助,从此坚定了成为人民教师的信念。毕业后,曾松通过“特岗教师计划”,来到冕宁县复兴小学工作至今。16年间,他从特岗教师成长为四川省特级教师,不仅陪伴了一批批乡村孩子,还辐射引领了区域内教师的成长。

颜志霞讲述了自己在特校任教的故事。她从2005年开始一直陪伴着特校的孩子,“比起老师的角色,我觉得我们更像是这些孩子的‘爸爸妈妈’。”2014年起,颜志霞和同事们自编教材,用背篼装上教具、学具和生活用品,坚持为无法到校的重度残疾儿童送教上门,一送就是9年,被亲切地叫作“背篼老师”。

怎么当好园长?怎么带好队伍?怎么建好工作室?何云竹结合31年来从事学前教育的经历,在宣讲中分享了自己的策略。今年1月,她走进华坪女子中学与张桂梅老师交流,对教育家精神有了更深的体会:“从学习张桂梅式的时代楷模,到园长个体内在动力的生长,再到影响更多教师、园长集群发展,我们要有永远‘在路上’的意识和决心。”

学习领会教育家精神

宣讲活动引发热烈反响

全省优秀教师代表“教育家精神”2024年巡回宣讲活动自5月中旬开展以来,第一组宣讲团成员已在眉山市、泸州市、广元市进行了宣讲;第二组宣讲团成员在凉山州、阿坝州进行宣讲。

教育厅二级巡视员陆卫江出席在凉山州举行的报告会时指出,各地各校要组织师生以多种形式认真学习领会宣讲精神,大力传颂优秀教师先进事迹,将践行教育家精神落实到教育和教师工作的全过程。

宣讲团成员情真意切的分享,深深感染着在场的听众。

“今天的讲座,对我来说,是一次职业精神的洗礼。”西昌市第四小学副校长范胜华激动地说,教育家精神是教师的脊梁,以后将进一步把自己的教育生涯与凉山教育高质量发展紧密相连,获得不断前行的力量。

“6位老师的动情宣讲,让我对教育家精神有了更深的思考。”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嫫思雨谈到,作为一名思政教育工作者,将在未来的教育教学中坚持和弘扬教育家精神,不断为教育事业作贡献。

阿坝州马尔康市第四小学校长三郎斯基说,宣讲的优秀教师代表来自各级各类学校,他们都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了不平凡的价值和意义。“我们每一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也都可以成为一束光,汇聚起来将变得光芒万丈。”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