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市市中区积极构建科技创新教育生态体系——

为科学“种子”提供更加肥沃的“土壤”

■本报记者 何元凯 文/图

《教育导报》
2024年第53期(总第3948期) 导报一版

近年来,内江市市中区以省级科研课题《县域内科技创新教育生态体系建设研究》为抓手,以与四川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共建“四川省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实验区”为契机,积极整合科技教育资源,丰富科技教育方式,打造科技教育品牌,将科学“种子”埋进更多孩子心田。

打造一支过硬的队伍

体育老师带出机器人一等奖

在内江市第十小学校的机器人教室,该校教师、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十佳教练员邓勇,正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讲解机器人程序设计知识点,学生不时与老师互动沟通。在实践环节,学生们自己动手设计,体验探索机器人编程的奥秘与乐趣。

近年来,内江十小的科技作品获得国家级奖32项,省级奖104项。成绩背后,是一支强大的科技辅导员队伍,其中包括全国优秀科技辅导员1名、全国机器人十佳教练员1名、全国机器人优秀教练3名、四川省机器人十佳教练员1名。

内江十一小同样在科创方面硕果累累。在该校机器人活动室,教师刘强向记者展示了近期的一件获奖作品,令人意外的是,刘强的“本职”是该校的一名体育老师。在去年举行的第二十一届四川省青少年机器人竞赛(提高组)中,他指导的小组作品《汉安糖草》获得机器人创意闯关赛一等奖。“我们学校兼职科技辅导员高手云集,我只是普通的一个。”刘强说。

无论在内江十小,还是十一小,或是市中区其他学校,科技辅导员队伍中的绝大部分,都是和刘强一样的“非职业选手”。“区上和学校为老师们提供了大量的科创学习机会,激发了大家钻研、干事的热情。”刘强说,十一小从2015年开始着力创客教育,在全校教师中招募辅导员,一直喜欢科创的自己立刻报名参加。

“确实大家都很积极。”十一小的机器人教练罗文静印证了刘强的话。几年前,她把机器人装好了却动不了,反复检查无果,远程请教专家还是不行。于是在周五放学后,她带上机器人前往位于成都的电子科技大学,找到曾来市中区作讲座的专家,请他帮忙检查。正是在广大教师积极参与以及地方、学校采取有力措施下,市中区拥有了一支热爱科技教育、能力素质过硬的科技教师队伍。

近年来,市中区积极发动一批深入了解学生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加入科技教育队伍,精心打造一批有创新活力的专兼职教师,组建了一批能力较强的科技机器人教练员队伍。截至目前,该区已成功创建省级科技示范校3所、省级机器人实践活动基地4个、省级青少年科技教育创新实验学校14所,市级科技示范校8所;内江十小、内江实验小学被中科协命名为首批全国科技教育示范单位;全区有2000余项优秀成果获全国、省级成果奖。

科技教育从学前抓起

“保护好他们的好奇心”

近年来,内江市市中区各学段城乡学校科技教育的基础条件都得到了有力保障。但如何才能将科学的“种子”埋进更多孩子的心田,让“种子”生根发芽?“从小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是记者在该区几所幼儿园采访时,大家不约而同给出的答案。

2020年才开园的内江市第二幼儿园南山园,是一所科学特色鲜明的幼儿园。科探室、4 D教室,搭建机器人、用水果发电、会变色的碘伏……走进幼儿园,处处都是科学元素。

一次课间,小朋友们在吃糖时突然说道:“糖怎么这么好吃?糖是从哪里来的?”有小朋友说自己爸爸是糖厂职工,爸爸带自己去过糖厂;有小朋友说自己爷爷种了甘蔗,甘蔗可以榨糖……话题一下子引起小朋友们的热烈讨论。内江历史上制糖业发达,素有“甜城”之称。老师们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切入点。

经过一轮轮的探讨,项目式探究活动《 Hi就在“蔗”里玩》诞生了。从认识甘蔗的种类到探究影响甘蔗甜度的因素,从利用杠杆原理搬运甘蔗到提取蔗糖制作糖果,从简单的制糖到开发甘蔗“产业链”,从课堂活动到参观糖厂……一个偶然的话题,最终变成全员参与的大型项目式探究活动。借助学校的科技活动室、4 D教室等先进设施设备,孩子们的探究更加深入。

“为什么甘蔗的下面比上面更甜?”“老师也不知道,我们一起去寻找答案吧。”在幼儿园,老师们不怕向幼儿暴露“无知”。内江二幼南山园老师黄旖旎表示,在学前阶段,幼儿学的更多是经验而非知识,教师的任务是引导他们自己探索、体验、感知。“其实幼儿天生就充满好奇心,保护好他们的好奇心,科学的种子就有了更加肥沃的土壤。”

充分挖掘科技教育资源

科创之风在全区盛行

课后服务时段,内江十小的一间教室里,学生正认真地用显微镜观察洋葱细胞。该校科学教师李润月在科学课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在课后服务时段为同学们开了一门科学实验兴趣课。这两个星期的任务是“认识显微镜”,同学们正在观察的就是自己刚制作的临时装片。
近年来,内江市市中区组织学校积极开发校本课程,立项科技教育课题。各校将科技教育融入课后服务,为兴趣爱好不同、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开设不同类型的科技社团。内江十小建立少儿科学院、创设“内江十小博创社”;内江十一小创建“创客逸联盟”,利用课后服务定期开设科技兴趣骨干组活动、科技兴趣中心组活动;内江三小让家长加入学校科技教育的行列,带动全体家长和学生科技素养的总体提高,使科技教育在课后服务中开花、结果。

市中区教体局注重引导学校充分挖掘科技教育资源,实现家、校、社区科技教育的互动共赢。内江实验小学注重邀请科技专家到校指导,科技作品获得国际比赛奖项;沱江初中借助劳动实践基地优势资源,把平凡的农村学校打造得特色鲜明;内江六小利用寒暑假给学生布置“发明金点子大赛”,引导学生用心观察和发现身边的事物,提出改进办法,形成发明“金点子”……通过一系列创新探索实践,该区推动科创之风在全区盛行,构建起县域内科技创新教育的良好生态体系。

内江十小的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制作临时装片,并用显微镜进行观察。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