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办越好的之江小学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南充特别报道小组 赵政枫 钟兴茂 王浚录 张玥 万小萌 龙保兵

《教育导报》
2024年第54期(总第3949期) 导报四版

从半山腰上破旧的八角小学到如今的现代化学校,之江小学不只是变更了校名、校址,而是从内到外焕发了新生。20年来,之江小学始终铭记援建恩情,依托感恩文化育人育心;设立“美习银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品德;开辟菜园,开展鲜活的劳动教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之江小学学生的回信中所说:“得知这些年来学校越办越好,同学们勤奋学习、热爱劳动、健康快乐成长,我很欣慰。”

感恩教育

培养爱党爱国、自立自强、奋发向上的新时代好少年

“感党恩,三千里之江潮水润嘉陵;跟党走,二十载浙川共建谱新篇。”6月1日,南充市嘉陵区之江小学门前,一位老奶奶正拉着8岁的孙子,教他读学校教学楼门廊两边的对联。老奶奶是住在附近的居民,她告诉记者:“看了这两天的新闻,我才知道这所学校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培土奠基,我特意带着孙儿过来看看。”对联上方,“感恩楼”3个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她又低头对孙儿说:“人要懂得感恩,中国共产党就是我们最大的恩人。”

在之江小学,感恩符号、感恩元素随处可见。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陈震亚说:“之江小学是在党和国家东西部协作政策下,由浙江省援建而来,我们始终铭记恩情,将感恩文化、感恩教育外化于行、内化于心,融入了学校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以此培养爱党爱国、自立自强、奋发向上的新时代好少年。”

以感恩为内核打造校园文化

时间回溯到2005年,在浙江省的援建下,八角小学从半山腰搬到了平地,校舍也变成了宽敞明亮的大楼房,还有了运动场和休闲广场。八角小学原副校长贾晓军说:“看着这么好的办学条件,我们也暗暗下定决心要把学校办得更好!”

办好学校需要校园文化的引领。面对着崭新的教学楼,之江小学的老师们愈发感念浙江援建的恩情,学校也以钱塘江的古称改名为之江小学。“我们要铭记这份恩情,并且让学生也知恩、感恩、报恩。”贾晓军说。于是,学校决定将感恩教育作为校园文化的内核,并结合办学历史以及全校师生对感恩教育、之江情怀、中华传统的追求,最终敲定了“感怀之江情恩育中华魂”的校园文化主题。

于是,教学楼前、运动场旁的空地被打造成了报恩广场。广场中央的“报恩石”正面记录着浙江援建的时间,背面镌刻的《之江小学赋》也感念着援建的恩情。广场两边的文化墙,左边以“之江情”为主题,通过浮雕、文字和图片,展示浙江的历史、民俗、文化、风景,让师生铭记浙江援建恩情;右边以“中华魂”为主题,既有结草衔环等中华传统文化典故,又有讲述朱德元帅、罗瑞卿大将等英雄的传奇故事。

“报恩广场是师生上学、课间、放学的必经之路,这里的感恩文化、知识典故会潜移默化地浸润大家的心灵。”陈震亚说。除了报恩广场,学校的教室、走廊、食堂等地,也随处可见感恩的标识和名人名言。

将感恩教育融入教育过程

在打造感恩教育校园文化的同时,之江小学还将每年的5月17日确定为“感恩节”,开展一系列活动。“5月17日是我们学校培土奠基的日子,既是校庆日,也是我们铭记援建恩情的日子。”陈震亚说。20年来,“感恩节”是之江小学最盛大的节日,在这一天,学校鼓励学生们以“给想感恩的人写一封信”为主题,进行书信写作。

“写信是一种形式,重点是让学生们在回顾和讲述的过程中知恩、感恩。”陈震亚说。如今,给想感恩的人写信,已经不再是“感恩节”的专属,之江小学学生会在妇女节给女性亲属写信,在母亲节、父亲节给爸爸妈妈写信,在教师节给老师写信……学校总结了多年的感恩教育活动经验,编写了一本感恩教育校本读物,形成了一门感恩教育校本课程。

与此同时,围绕着知恩、感恩、报恩的主线,之江小学也在不断探索感恩教育与社团活动、学科教学的融合。绘画社团的老师带学生到校外写生,描绘祖国大好河山,在国庆节开展感恩书画展;体育教师开发出《感恩的心》手语操,在每天大课间运动后让学生练习。

随着感恩教育的不断深化,之江小学的课堂也悄然发生了变化。五(1)班学生赵一鸣说,在学《童年的发现》这篇课文时,语文老师专门讲了人类的起源、母亲生育的伟大,向我们讲述母亲怀胎不易、分娩痛苦。三(2)班的数学课,教师在讲到认识时间的章节时,引导学生简单地记录家长一天的作息,通过具体的情境认识时间,也更加深入地体会家长的辛苦。

感恩之情薪火相传

赵一鸣的妈妈开了一家理发店,他放学后常常去帮忙打扫、整理物品。三(2)班学生在认识时间的记录表上也留下了“爸爸妈妈很辛苦”“要好好学习不辜负爸爸妈妈的期望”等感悟。

“在感恩教育的浸润下,学生的行为习惯、文明礼仪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贾晓军说。

即将升入初中的苟俊熙,多年来受到学校留守儿童之家的照顾,老师们细致入微的关怀他都铭记在心,他说:“我要考个好大学,然后带着家人和之江小学的老师们去全国各地旅游。”

“学生们知道什么是感恩、怎样去报恩,并在能力足够时懂得奉献和帮忙,我想这就是感恩教育的成功。”之江小学办公室主任雷春梅说。她从2008年到校工作,除了教学,她工作的重心就是感恩教育。“我从来没想过要中止这部分工作,或许是因为我上学时,就是‘一人读书、八方支援’,所以就总想给学生更好的教育。”雷春梅幼时家庭贫困,读书的学费都靠亲戚朋友东拼西凑,在学校又因为身体瘦弱,中午打水蒸饭总是赶不上趟儿,老师们常常提前在办公室帮她留下一桶水。“体会过上一代教师的恩情,我就总想把感恩的情怀传递给学生。”

收到来自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后,陈震亚激动不已,“总书记的回信,对全校师生而言是莫大的鼓舞!我们一定铭记总书记的关心关怀,深化感恩教育内涵、丰富感恩教育形式,引导学生努力成长为堪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材。”

德育教育

“美习银行”:存储品德   领用终生

在南充市嘉陵区之江小学,有一所别样的“银行”。这所“银行”模拟银行存储操作模式,每位学生都是这里的“储户”。这是一所怎样的“银行”?

用“小存折”“存储”好习惯

在之江小学校门旁,有一间“美习储蓄银行”(以下简称“美习银行”)。“银行”屋内,右边的区域是类似于银行柜台的“储蓄部”,左边则是“美习超市”,摆放着蜡笔、乒乓球等物品。

“‘美习’寓意为美好的习惯,通过设立‘美习银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学校副校长陈秋宇介绍,“美习银行”发行“美习币”,学校校长担任“行长”,工作人员则从学生中选拔担任。班主任及任课老师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若发现学生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与表现,可以向学生发放“美习币”。

在之江小学,每位学生都有一本用于记录“存币”的“美习储蓄存折”。该“存折”的“储蓄细则”包括行为表现、课堂表现、作业表现3大类,具体表现包括“上下楼梯脚步轻轻”“上课专心听讲,举手发言积极”“作业工整美观”等26项。

班会课等课程上,老师们会向学生们讲解“美习储蓄条例”,让学生们明白哪些习惯是好的、哪些习惯是坏的,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老师们在发放“美习币”时,还要把握好尺度,通过激励的形式,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让孩子们用自己的“小存折”来“存储好习惯”,把文明、礼让、节俭、勤奋等一笔笔“财富”都积攒起来。

“美习币”并不只有老师能发放,学生家长同样享有“发放权限”。“孩子们放学回到家,或帮父母分担了家务,或帮祖辈做了农活,都可以得到家长奖励的‘美习币’。”

让“美习”伴随孩子终生

每周三中午,“美习银行”对所有学生开放。五(1)班学生蒋馨不久前在“美习银行”用5“美习币”兑换了一支铅笔。虽然在其他地方也可以买到铅笔,但蒋馨觉得“美习银行”的这支铅笔意义非凡,“它是我努力的见证,我也会再接再厉,争取用‘美习币’兑换更多的文具。”

除了可以用“美习币”兑换实用物品,当学生的“美习币”达到一定数额,还可以兑换印有“美习好少年”的奖章。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并没有对兑换奖章规定具体的“美习币”数额。陈秋宇解释说,如果“美习币通货膨胀”了,孩子们会觉得很容易得到奖励,不利于激发其积极性。因此,奖章的兑换会依据实际情况而具体浮动,激励大家争做“美习好少年”。

“美习币”的发放和应用,实现了德育教育的具体化、生活化,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前不久,突然下起了很大的雨,同学们看到老师没有伞,纷纷举起自己的伞,从教学楼里跑出来,把老师接到避雨的地方。当然,我们老师也不可能让孩子们因为自己淋雨,但我们的孩子们有这种感恩的意识,我想这是‘美习银行’成功之处的一个体现。”陈秋宇说。

之江小学地处城郊,一些学生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受限于知识文化水平,爷爷奶奶的家庭教育意识相对欠缺。“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主动帮助爷爷奶奶做家务、干农活,得到爷爷奶奶奖励的‘美习币’,受到鼓励,并更加理解祖辈的不易,减轻祖辈的生活负担。”陈秋宇相信,“美习币”见证了学生的成长,也帮助学生养成受益终生的好习惯。

劳动教育

小菜园里的劳动课

在之江小学校园内,有一块供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实践的小型菜园。日前,记者走进这方菜园看到,番茄、茄子挂满枝头,玉米比学生还高出一截。

据了解,之江小学每个班级都在菜园里有一块“责任田”。劳动课上或课余时间,同学们走出教室,来到菜园,在劳动老师的带领下,了解二十四节气、植物的种植与生长等知识。菜园里的这些农作物,从播种到施肥,再到收获,每一个环节都是学生亲力亲为。

之江小学原少先队大队辅导员何会回忆,早在2016年,学校就建立了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当时的基地布局在操场舞台的后方,一个个装着泥土的塑料箱里种满了学生种植的蔬菜。“后来,学校在教学楼的一侧划定了这个小型菜园,种植面积大大增加,劳动教育的条件大为改善。”

“正是因为学生们亲自参与其中,深刻感受到了劳动的艰辛,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更加珍惜劳动成果。”学校副校长陈秋宇说,大自然是一本“活教材”,这个小小的菜园让不少学生亲近自然、了解生物奥妙,体会到劳动的快乐和丰收的喜悦。

在菜园浇水、除草,看着番茄一天天成熟,成了五(1)班学生何榕鑫近期最期待的事情。“等番茄变红后,我要把最甜的果实给最敬爱的老师们品尝。”她说。

“之江”情谊

浙川教师     互为师友

“加油,你是心中有光的老师。”这是浙江省临海市哲商小学援川教师姚海红发给之江小学教师张毅的话。“李林云、姚海红两位老师既是我的师傅,也是我的徒弟,我们三个亦师亦友,耍得很好。”回忆起同两位援川教师共事的点点滴滴,张毅说。

业务上的良师

2022年,李林云、姚海红主动报名加入浙川东西部协作临海驻嘉陵工作队,来到之江小学,分别担任数学、语文学科教师和班主任,为期一年半。彼时的张毅教数学,常常会来李林云班上听课学习。

“李老师让我知道原来数学课还可以这样上。”张毅记得,那时正讲到“旋转”的相关概念,恰逢学校在开展研学活动,李林云便带着孩子们来到摩天轮旁,让他们仔细观察摩天轮怎么旋转。一节普通的数学课,就这么被李林云讲“活”了。“李老师总是能‘丝滑’地能将课程和活动结合起来,让我眼界大开。”张毅赞叹道。

为帮助之江小学教师提高教学能力,两位老师“倾囊相助”,向之江小学的老师们传授了很多高效实用的教学方法。

最让张毅感到钦佩、受到感染的是两位援川教师的教育情怀。“两位老师年龄都不小了,中午却很少休息,她们会在这个时间段给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开小灶’,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他们提供指导和帮助。这些孩子们的成绩也明显有了起色。”

“我努力向她们看齐,争取做到心中有教材,眼里有学生。她们是我教学工作里的指路灯,是我非常敬重的老师。”张毅说。

生活里的挚友

张毅常常向两位老师讨教教学方法,又同在一间办公室,关系逐渐热络起来,3人在交流中发现,他们竟有很多相同的爱好,书法就是其中一项。

张毅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刚劲有力的书法常令两位援川教师赞叹不已,两位老师因此拜张毅为书法老师。在四川生活的日日夜夜里,他们一起切磋书法技艺,笔墨丹青间书写着浙川教师间深厚的情谊。。

美食也是张毅和两位老师友谊的“黏合剂”。为让两位老师感受四川美食文化的魅力,张毅还会带着她们一起品尝当地特色美食。起初,两位老师还吃不了太辛辣的食物,离开时都变成了“食辣”爱好者。“现在她们常常喊我去浙江做客,让我感受一下浙江美食和川菜有多么不同。”张毅笑着说。

教学探讨中,书法美食里,3位老师因之江小学结缘,亦师亦友,共同谱写了一段动人的山海情谊。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