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治愈一生”的美好童年

■本报记者 马晓冰

《教育导报》
2024年第55期(总第3950期) 导报一版

充满了欢声笑语的六一儿童节刚刚过去,孩子们期盼着“如果天天都像这样开心就好了”;趁机当了一天“大小孩”的成年人也不由得羡慕“孩子的笑和闹是如此真挚、无忧无虑,从不担心快乐会突然溜走”。

前段时间,有关“重养自己一遍”的话题走红网络,“重新养育自己,把自己当作孩童去疼爱”成了当下许多成年人送给自己童年的礼物,他们从“回望过去”的视角出发,在曾经的遗憾中找寻内心深处缺失的成长碎片,小心翼翼地拼凑、捏合,安慰留在记忆中那个无助的小孩。

本期,我们邀请到成都市龙泉驿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综合部副部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员兰小云,共同探讨童年生活对孩子的影响,并给予家长指导与建议,用“重养自己”的态度来养育孩子,给孩子美好的童年,让他们长大后成为快乐的大人。

拥抱“困在童年”的自己

如果真的有一台“时光机”能穿越回童年,蔡思雨希望能回到自己8岁那年,在生日时,爽快地答应当时的自己去快餐店庆祝生日。

“邀请关系好的同学一起‘庆生’是我小时候很渴望的一件事,可以收到很多的祝福,跟好朋友们分享蛋糕;没有大人的干预,可以吃喜欢的东西,玩各种游戏。”蔡思雨说,“现在我28岁,再回看这些‘愿望’,觉得它们其实很容易实现,甚至不用非得在生日时进行,但在我的童年时期,它们只存在于想象中。”

当时,妈妈告诉她,这是一种“爱慕虚荣”的行为,生日应该和家人一起度过,而不是“请客”,享受被所有人围在中间的光环。直到成年后,经济独立,蔡思雨才真正实现了8岁时的愿望。“那一刻,我莫名地很想感谢自己。”蔡思雨说。

和蔡思雨一样,希望在成年后“重新养育自己”的人不在少数,他们推翻原生家庭的教育方式,做自己的“理想父母”,关怀、照料内心的“小孩”,以此疗愈童年的创伤。

“其实,‘重新养育自己’这个概念的出现,是一种很好的自我觉察。因为它是把当下更有能量的‘我’和曾经可能有关怀需求的‘我’分开的过程。”兰小云指出,“每个人的成长中都会有各种各样的经历和遭遇,它们不一定都是伤害,但可能会在心中留下一份久未满足的期待,一种难以释怀的遗憾。”

带着这样的需求长大,等到自己有足够的能力时,再去回应自己曾经的需求。“它像是一个自我关怀的过程,长大后的‘我’在和儿时的‘我’进行对话,因为能够清晰看见缺失的部分,才能够帮助自己释怀,微笑着和小时候哭泣的自己告别。”兰小云说。

对于父母而言,这种现象同样是一种提醒。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多数情况下比孩子更具有决定权,所以在面对孩子的需求时,并非只有“满足”和“拒绝”两种非此即彼的方式,兰小云建议父母在关注和回应孩子时,尝试找一个中间值,多一点询问和沟通,耐心和孩子交流“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决定”,让孩子感受到即使被拒绝了,也是被尊重的。

“听话”不是服从性训练

“我想做的都是错的,只有听他的话才是对的。”“小时候,她让我听老师的话,长大了,她让我听领导的话,我什么时候才能听自己的话?”……说到“听话”,从小被“管”大的成年人很有话说。

“在信息传达与接收的层面,‘听话’无可厚非,它代表你听见了我的声音,知道了我表达的内容。”兰小云说,“而在现实生活中,‘听话’的语境里还包含着家长的权威与控制。”为了成为“听话”的孩子,有时他们需要佯装快乐,需要伪装情绪,或是压抑自己的想法,隐藏真实的需要。

听话不应该等同于服从。兰小云举例,在孩子与大人意见相左时,有些家长会习惯性地说一句:“你怎么这么不听话?”没有对决定的解释,没有讨论的空间,只有“服从我”这一个要求,久而久之,孩子会养成“否定”的习惯。

否定自己的想法、愿望,就像8岁时的蔡思雨一样,觉得:“是不是我提的愿望不合理?”“是不是我还不够懂事?”“如果我换一个愿望,是不是就能解决问题?”兰小云指出,这是对具体事情的否定,而更严重的是对自我价值的怀疑与否定。

“孩子会觉得别人可以,但我不行,是不是我不配?我没有资格去要求那些,我不值得提出这样的愿望。”兰小云告诉家长,这种自我否定会像种子一样种在孩子心里,长出藤蔓,绊住他的成长。即使面对很好的机会,他先想到的也是“我不配”“我不行”,从而错失机会。

家长在与孩子交流时,需要做好解释、分析和表达。

具体而言,解释是要注重对孩子价值的肯定,“虽然这次我没有满足你的愿望,但我不否定你的愿望,也没有否定你的价值。”

分析则是告诉孩子行为背后的具体原因。将是否满足孩子与他表现好不好、做法对不对直接挂钩,是很多家长容易陷入的误区,这会让孩子形成认知上的捆绑,即满足我的要求等于认可我的价值。但不把愿望的满足和孩子的能力、价值、态度挂钩才更有利于他们的成长。

表达则强调多表扬和鼓励孩子品质、态度上的表现,在批评与拒绝时,多启发孩子,而非质问他们。“我的孩子坚持跳绳一个月了,一天,他问我要不要送他一个礼物,我明确拒绝了他。孩子当时略显失望,于是,我向他解释:‘每天坚持、身体越来越好,就是你得到的最好的礼物呀!’这样一来,即使没有获得实质性的礼物,孩子也会收获对自己的价值肯定。”兰小云分享道。

从“我不敢”到“不用怕”

“如果我表现出难过或生气,那他们就不会和我一起玩了。”六年级的轩轩觉得朋友们之所以喜欢和他一起玩,是因为自己“凡事好商量”,从不发脾气。其实他并不总是像表现出的那么开心,但为了“留住”朋友,他选择有分歧就听别人的,有情绪就自己消化。

兰小云也分享了一个案例。一位幼儿园小朋友的妈妈发现,孩子“受了委屈”不敢为自己争取,说了几次以后,孩子反而还会为别人辩护,她不能理解孩子的做法。在这位妈妈看来,无论是告诉老师,还是直接反抗,都比这种唯唯诺诺的状态强。

“我不敢”是上述两个案例中孩子的最大障碍。明明是自己的正当权益却不敢争取,明明是正常、合理的诉求却不敢表达。令他们畏惧的,或许是负面评价,或许是更大的麻烦与冲突。

“在孩子处于弱势时,家长如果急切地想让孩子去对抗,反而会带给孩子又一次伤害。这仿佛是在质问他:‘你怎么这么弱,连保护自己都做不到吗?’为了避免类似情况再发生,孩子便不会向外界求助了,甚至会通过委屈自己的方式来终止麻烦。”兰小云表示,家长遇到这样的情况,不能着急下判断,要体谅孩子的处境和难处,继而引导孩子的情绪,用理解替代责备,鼓励他把不舒服的感受描述出来。然后才是循序渐进地教孩子一些保护自己的方法,帮助他明确与他人相处的底线与原则。这样,孩子才能一点点勇敢起来,不逃避冲突,坚定地维护自己。

在与孩子的日常相处中,兰小云建议家长提高对孩子的“容错度”,畏惧、担心的情绪有时不仅来自于事物本身,还源于事物带来的后果、对“失败”的想象。如果孩子说错话、做错事时,总是受到严厉批评,他很可能会为了逃避后果而小心翼翼。一旦形成习惯,再去纠正就很困难了。

“我们可以试着多描述事实、表达感受,而不是表现感受。”兰小云指出,“表现感受是‘带着情绪’讲问题,而描述事实、表达感受则是营造一个‘摆事实讲道理’的理性氛围,这样,孩子才会感受到‘不用怕’,继而在心平气和的探讨中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孩子建立起安全感,他在与外界交流时,才能因为内心的踏实,减少自我消耗。”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