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守护孩子的童年

本报记者 马晓冰

《教育导报》
2024年第55期(总第3950期) 导报一版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幸福的童年对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家长应如何更准确而具体地表达爱,守护孩子的幸福童年?兰小云分享了几个小妙招。

稳得起:做情绪稳定的成年人

孩子在成长中必然会遇到各种问题和挑战,他的情绪也不免有波动,这时候,家长需要用稳定、理性的情绪体验给孩子更多支持。

家长在面对孩子的错误时,容易出现负面情绪,容易用负面情绪去攻击孩子。这时,家长需要转移到情绪的“安全区”,采取一些情绪调节的小技巧,让自己冷静下来。比如深呼吸或转移注意力,等情绪冷却下来,再去跟孩子表达自己为什么会有生气、失望这些情绪产生。不批判、不冲动、不失控才会给孩子更多安全感,沟通交流才有效。

接得住:做孩子坚实可靠的后盾

当孩子面临问题时,家长要能稳稳地“接住”孩子,能接纳他的现状、包容他的不完美。家长和孩子每天都可能因为刷牙、洗脸、就寝时间等细节产生小摩擦,当问题出现时,怎么看待和处理才是关键。家长要理解,这是孩子成长中常见的事情,只有先想得通,才能允许孩子出现各种问题。理解孩子的情绪、知晓他的想法、倾听他的意图,带着他从混乱、无助的状态中走出来,才是一种好的教育方式,才能建立一种有温度的亲子关系。

说得好:好心还需说好话

“刀子嘴豆腐心”“好心说错话”是许多家长在表达时常有的问题。看到孩子最近情绪状态不好,家长本想去关心一下,话到嘴边却变成了:“谁又惹你不高兴了?你最近怎么总板着个脸?”明明很想知道他是不是遇到了问题,自己可以帮助他,但话一出口只让孩子感觉到了指责和数落。

说话是门学问。家长要学会看到孩子的优点,从积极之处表达赞美,具体、真实、有理有据地夸奖他;批评也要理性、客观地指出问题,帮助孩子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和他一起探讨可行的解决方法。家长切忌成为孩子行为的“审判员”,处处给孩子打分、写评语,要做孩子的“拉拉队队长”和“参谋员”,真诚地表达关心,而不是用批评的方式来表达担心。

分得清:让孩子自己做主

新时代的孩子有很强的思辨能力和独立自主意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只要这个选择大体上不是错的,家长都应该尊重孩子,给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利。

在生活中也需要建立边界意识,不随意“侵犯”孩子的空间。习惯控制、安排的家长很多,敢于放手、旁观的家长却很少,孩子总有一天要做自己人生的主人,去选择他的朋友、伴侣、事业和生活,这也是他们未来适应社会的必备能力。这些能力不妨从小开始培养。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