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需要沐浴在阳光下“生长”

■陈岱旭

《教育导报》
2024年第55期(总第3950期) 导报一版

刚刚过去的六一儿童节,很多孩子高高兴兴地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了属于自己的节日,在家长的陪伴中,享受着童年该有的快乐。然而,随着节日的落幕,一些孩子又回到了“卷”学习、“卷”兴趣、缺少陪伴的日常。

童年,本该在田野间放肆奔跑,在大自然中嬉戏打闹,纯粹而美好。六一儿童节的成立就是对保障儿童权益的呼吁,也是以“强者”身份自居的大人对“弱势”孩子们的良心承诺。节日扩充了童年的丰富内涵,也在提醒着成年人,关注儿童的成长与发展,为孩子们创造一个美好的童年和未来,让他们沐浴在阳光下“生长”。

然而,如今很多家长却迷信“低龄内卷”的神话,一些孩子从四五岁开始,就被担心“输在起跑线上”的父母送往各种辅导班,或是学围棋、书法,或是学钢琴、外语。或许这些兴趣启蒙可以帮助一些孩子发现兴趣所在,但凡事皆有度,过犹不及。当孩子们的休息时间被安排得满满当当之时,他们的心理问题可能就埋下了伏笔。

“儿童的思维是在活动中、操作中形成和发展的。”在此年龄阶段,儿童需要更多的亲子陪伴和更少的压力。陪伴是家庭教育中重要的一环,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心理和生理方面都容易出现问题,比如产生自卑、敏感等情绪,形成讨好型人格,甚至因为缺乏父母的引导,更容易迷失在人生的岔路口。

其实,陪伴孩子对于家长来说,也是找回童真童趣、自我完善和成长的过程。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任何人如果不能教育自己,也就不能教育别人。”父母本身要先让自己变成更出色的人,因为儿童最出色的能力便是模仿他人。身教重于言教,只有不断地自我学习和完善,才能成为更好的养育者。

除了陪伴,减少“内卷”和焦虑,给孩子一个有松弛感的童年也很重要。说到“松弛感”,可能有家长又会走入完全放养孩子的误区。我们提倡给孩子一个轻松、快乐的童年,这并不意味着父母要对孩子进行完全放养式教育。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需要父母给他们提供一种有安全感的氛围。儿童的自主选择能力还未形成,如果事事都让心智尚不成熟的孩子自己做决定,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反而会对其产生负面影响。相反地,让孩子在家长的陪伴下寓教于乐地学习,反而能培养他们的积极品质。因此,父母要在过度焦虑和完全放养的两个极端中找到平衡,多给孩子的童年增添快乐的色彩,请记住:“幸福”比“成功”重要,“成人”比“成才”重要。

其实,儿童节也是父母节。早在2012年,联合国便宣布每年6月1日为全球父母节。父母权威的建立,不是因为生育了孩子,或“我是为了你好”,而是因为父母真正能理解孩子,并依照孩子的不同状态,给予他们恰当的协助与引导,让孩子的成长之路走得更顺利,而这需要父母不断地学习。

什么是儿童节最好的礼物?毫无疑问,就是父母更懂儿童,将其真正地带往阳光下“野蛮生长”。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