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兴趣之门,看见更大的世界

——一场关于爱和陪伴的父子成长之旅

■本报记者 张文博(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教育导报》
2024年第57期(总第3952期) 导报一版

编者按

陪伴是最好的爱,也是最好的教育。在爸爸的陪伴和支持下,发现兴趣爱好,携手探索世界,能赋予孩子更多的成长力量。

这个父亲节,我们从一对父子的成长故事中,探寻父爱的深度和温度,用爱与陪伴为孩子打开一扇通往更大世界的门,让他们心怀好奇,去感受、探索世界的丰富多彩。

2019年,喜欢上蚂蚁的少年黄一壹,得到了父母的大力支持,在家里开始养殖各种蚂蚁。两年后,他带着“蚂蚁乐园1 .0”参加了 iSTART儿童艺术节的“小策展人”项目。今年,一壹把“蚂蚁工作室”搬进了展厅,爸爸黄淋也来到了现场,为观众讲述了孩子持续近6年的热忱,以及由兴趣驱动的父子成长故事。

上千支试管、被翻烂的科普书、父子俩跨省野采……在这个关于热爱的故事里,我们不仅看见了兴趣带给孩子的无限能量,也看见了爸爸的爱、陪伴和支持赋予孩子的力量。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爱好”

六一儿童节, A4美术馆第十届 iSTART儿童艺术节上,前来观展的家长和孩子络绎不绝。在经过一间间色调明快、陈设丰富的展厅后,大家的目光被一间略显“朴素”的工作室吸引了。

一只爬在横木上的巨大“蚂蚁”、一张可供近距离观察蚂蚁巢穴的学习桌、上百根排列整齐装满标本的试管、一份长达44页关于蚂蚁的 PBL学习报告……这就是黄一壹的“蚂蚁乐园2 .0”。在这里,孩子们可以拿着放大镜,观察蚁巢里的蚂蚁和试管里的动植物标本,还可以自由地阅读关于蚂蚁的各种书籍;家长们则围住一壹爸爸黄淋问长问短,试图从他身上找到培养孩子的“秘笈”。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爱好,只不过有些被父母忽略甚至屏蔽掉了。”被问到育儿秘笈,黄淋说,“当孩子对某一方面产生兴趣时,我们要为孩子创设尝试和实践的条件,给孩子提供相应的知识营养。可能有些家长没有把孩子养蚂蚁这类兴趣当一回事,其实孩子对蚂蚁世界进行深入了解、思考和探索之后,他会发现一个与人类世界极其相似的平行世界。”

黄淋是中国当代艺术家、美育跨界创新教育专家,在他的影响下,一壹从小便接受了不少艺术熏陶。“一壹小的时候,我也让他学过画画,但很快他告诉我他不喜欢画画。”黄淋没有勉强孩子,艺术家的孩子就一定要喜欢并擅长艺术吗?黄淋并不这么认为。在他看来,尊重孩子的兴趣,给孩子开辟一个宽阔的跑道更为重要,“家长要把目光放得长远些,不要把孩子的成长路径变窄了。”

“兴趣是最好的内驱力”

在黄淋的记忆中,一壹爱上蚂蚁有点“缘分天定”。2019年,9岁的一壹提前进入了“叛逆期”,上课坐不住、学习习惯差。随后,突如其来的疫情,孩子们开始在家上网课,这让一壹有更多机会沉浸在网络游戏里。

当一个个游戏购买账单出现在邮箱里,黄淋没忍住,动手打了儿子。一壹如同一只受惊的“小兽”般歇斯底里,情绪一度失控。那一刻,黄淋意识到强硬的方式很难改变儿子,他索性放平心态,不再和“熊孩子”做无谓的对抗,而是作为“旁观者”静静观察,除了游戏,儿子还喜欢什么?

一天,一壹偶然刷到了一条关于蚂蚁的视频,这让他回忆起自己3岁时养蚂蚁的经历,正好妈妈答应提前给他买生日礼物,于是,一壹再次开启了养蚂蚁的旅程。

养蚂蚁的过程并不顺利。猎镰猛蚁因为食物紧缺,饿死了很多;没有结茧需要的介质土,蚂蚁不能产卵;里氏钩猛蚁因为喂食的面包虫个头太大,被活活咬死……不甘心的一壹缠着爸爸又买了一窝野蛮收获蚁,并在手机上查看各种关于蚂蚁的信息。

蚂蚁喜欢吃什么?蚂蚁怎么寻找食物?蚂蚁之间怎么交流信息?怎么合作搬运食物?……随着喂养、观察蚂蚁的深入,一系列疑问也在一壹脑海中产生。为了帮助儿子,对昆虫一窍不通的黄淋一口气给儿子买了4本关于蚂蚁的学术著作,彼时才上小学三年级的一壹硬是靠着翻字典,把这4本厚厚的著作给“啃”下来了。

“从一壹身上我感受到了兴趣的巨大魔力,这是一种来自孩子自身的内驱力。”看着儿子求知若渴的眼神,黄淋决定助儿子一臂之力。他在微博上向《蚂蚁之美》的作者、动物学家冉浩询问与蚂蚁相关的问题,帮儿子注册 QQ号加入蚂蚁爱好者社群,与全国的蚁友一起交流。

渐渐地,一壹养蚂蚁更加细致、专注,忘记了“游戏世界”。

“专注干好一件事很有意义”

“今天下午,第一次陪儿子去彩云湖野采蚂蚁,还真是幸运,我们采集到了3窝蚂蚁,其中有两种蚂蚁采集到了蚁后,它们的体型都特别小。对于孩子来说,专注干好一件事情,本身是很有意义的。”

“今天陪儿子去到遥远的山里野采蚂蚁,意外的是儿子还邀约到了当地的蚁友同行,让我们收获满满!“活”的教育正在日常中践行!”

“今日小雨,陪儿子野采蚂蚁,我们忙碌了3个半小时,因为天气太冷空手而归,但收获的是儿子乐呵呵地与蚁友的深入交流。很开心看到儿子能够大胆、自信地与年长的高中生、大学生交朋友,探讨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

一段段文字,记录下的是黄淋陪儿子到全国各地野外采集蚂蚁的亲子时光。

采集蚂蚁最难的莫过于采集蚁后。“一窝蚂蚁如果没有蚁后,其繁殖能力将受到严重影响,可能导致整个蚁群的数量逐渐减少。”谈起蚂蚁,一壹头头是道,“在生活中,我们很难见到蚁后,这是因为蚁后通常生活在蚁群最隐蔽的地方。”

2019年暑假第一次野采,一壹就遇上了采集蚁后的难题。父子俩挖了几个小时,依然不见蚁后的踪影,一壹打算放弃,黄淋却一边鼓励儿子坚持,一边顶着烈日继续挖掘。突然,他的指尖碰到一坨湿润细腻的泥土,小心翼翼地挖开一看,蚁后就藏身于此。

在陪儿子四处野采的几年间,黄淋学到了不少与蚂蚁、自然相关的知识,一壹也从爸爸身上学到了永不言弃的精神。

“给孩子最大的权力和自由”

“我家像一个小小动物园,爸爸是披着‘狼皮’的‘羊’,妈妈是爱说话、勤快的‘老虎’,我是奇怪的‘小公鸡’……”在一壹心中,老爸可以得95分,因为“他总会满足我的各种要求,陪我做想做的事情”。

有一次,一壹想看关于蚂蚁的视频,黄淋立刻把手机递了过去。一壹妈妈不乐意了,气冲冲地对黄淋说:“把你的手机拿回去,他还有作业没做!”黄淋只好暂时披上“狼皮”,假装生气地收回手机。等一壹妈妈入睡后,黄淋便脱下“狼皮”,来到儿子房间,温柔地安抚儿子的情绪。

作为一名艺术教育工作者,黄淋的工作日程总是安排得满满的。除了日常创作,他还带领团队走进社区,进行社会美育共创项目;飞到全国各地去探访美术馆和艺术家;连续6年在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展公益免费导览……尽管工作忙碌,但他从未停止记录关于儿子的点点滴滴和对教育的思考。

在他发布的一期名为“请不要为孩子乱贴标签”的短视频里,黄淋脸上贴满了标签,撕下来的那一刻,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拉扯皮肤的痛。视频里没有一句说教,他用行动告诉家长,标签只是贴在脸上,撕下来都如此疼痛,如果这些标签贴在孩子心里,那是多么撕心裂肺的痛。

“孩子是鲜活的生命体,不是物件,我们要用精神的力量、情感的力量和心理的力量去滋养他们、连接他们和感化他们。”在一壹的成长路上,黄淋给予了他最大的权力和自由。对一壹的未来,黄淋也坚信自己的艺术启蒙老师告诉他的八字真言:“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对话

好父亲秘笈:与孩子建立情感连接

在和孩子一起探索世界、享受幸福亲子时光的过程中,黄淋也在和孩子一起成长。他分享了自己的育儿秘笈和为父之道。

记者: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亲对孩子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黄淋:父亲对孩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培养他们的力量感和正向能量。父亲应鼓励孩子拥有宽广的视野,不拘泥于琐碎细节,从而避免被情绪困扰,用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这种心态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父亲的行为和态度会直接影响孩子,他们会观察父亲是如何应对各种问题和挑战的。因此,父亲要展现出积极的力量感,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

此外,父亲与孩子之间的情感连接也非常重要。通过深入的沟通和交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建立自信。

记者:与其他家庭角色相比,父亲在教育孩子方面有哪些优势?

黄淋:父亲在教育孩子方面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拓宽视野:父亲往往更倾向于带孩子走出家门,去见识更广阔的世界。无论是参与真实的社交场景,还是游历不同的地域,都能让孩子接触到更多元化的环境和人群。

培养社交能力:在真实的社交场合中,孩子有机会与不同的人互动交流,这种经历对于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和适应性至关重要。在这一过程中,父亲往往扮演着重要角色。

文化体验:父亲可以引导孩子接触不同的文化,参与各种文化活动,让孩子在更广阔的文化场域中学习和成长。这种文化体验有助于孩子建立起开放和包容的心态。

记者:您认为现代父亲应该如何与时俱进?

黄淋:现代父亲的角色应该是开放和包容的。首先,父亲要以一颗谦卑的心去对待孩子,放下所谓的尊严和面子。在很多方面,孩子可能比我们更有智慧和潜力。

其次,避免过度使用权威去压制和限制孩子,与孩子建立坦诚的沟通,胸襟开阔地接纳孩子的想法和感受。

最后,作为父亲,需要学习如何在家庭成员之间找到平衡,尤其是在亲子关系上。父亲和母亲可能有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找到平衡点是非常重要的。

记者: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有没有什么秘笈可以跟大家分享?

黄淋:真诚是教育的基石。通过与孩子的亲密陪伴,我发现家长一旦撒谎,孩子会感到迷茫。孩子是敏感的,他们比我们更能感知到谎言背后的恶意。因此,我们应该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孩子,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兴趣和需求。

此外,我们还需要有弹性的期望。孩子可能会非常优秀,也可能只是普通人。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生命轨迹,接受他们的不完美。因为一个人的成长和成才,受到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当我们把这些观念摆正,自己会过得更开心,孩子也会更快乐。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