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双向奔赴”

■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湘府英才小学 段小华

《教育导报》
2024年第58期(总第3953期) 导报三版

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共选编了40余篇革命文化题材文章,这类文章以弘扬爱国情怀和英勇无畏等为主题,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英雄人物的代表性作品及生平事迹为载体,是小学思政课堂不可缺少的教学资源。将革命题材类文章与思政课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感知革命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课程整合,让文本学习贯穿思政课始终

革命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挖掘革命文化与思政课的结合点,将课程有机整合,全面提升思政课的育人功能。

例如,在讲述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事件时,可以结合语文教材中的《小英雄雨来》这篇课文。首先简述抗日战争的背景和主要事件,如卢沟桥事变和南京大屠杀,让学生对抗日战争的历史有一个宏观的了解。然后详细讲述《小英雄雨来》这篇课文,透过小英雄雨来表现出的英勇无畏精神,让“雨来精神”深入学生的心中。

此外,可以设计以“红色记忆”为主题的跨学科学习,将语文课上的革命故事与思政课上的爱国主义教育结合,提升学生的历史认知和爱国情怀。例如,教师以“长征”为核心,介绍长征的历史背景和意义,讲解红军在长征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以及展现的坚韧不拔精神。接着,带领学生学习《长征》和《金色的鱼钩》等革命题材的课文,拓展阅读、观看红军长征的影视资料,帮助学生理解长征精神。同时,让学生阅读《延安的故事》《红星照耀中国》等书籍,并举办读书分享会,引导学生分享对长征故事的感受,深化对奋斗精神的理解。

二、丰富资源,让革命精神在思政课上可知可感

革命文化题材文章多是讲述战争时期的革命事件或人物,与现今学生所处的时代有很大的差异,学生无法理解特定时代中革命英雄人物的精神品质。教师要在实际教学中拓展相关资源,为思政课堂教学带来更多的资源支持。

网络资源浩如烟海,教师课前备课时用好资源,利用多媒体技术,采取图、文、影、音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直观感受革命历史的场景和人物形象,让学生对革命文化情感产生共鸣。例如,教师在讲述革命英雄故事时,可以带领学生到李大钊博物馆研学,了解李大钊的坚贞不屈的史实;讲述董存瑞炸碉堡的故事时,可以提供抗美援朝战争历史资料,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还可以通过各类视频平台再现革命英雄的故事,引导学生透过影视作品,感受革命先辈不畏艰险、勇于献身的精神。

三、拓展实践,让革命情感在活动中升华

思政课上,学生不仅仅要了解和感知革命精神,最重要的是要将革命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各种校内外实践活动,通过沉浸式体验,让学生真正体会到革命先烈的精神和担当。

1 .举办红色主题班会

主题班会作为德育教育重要形式,教师可以定期开展红色主题班会。“追忆红色历史”“红色革命诗歌朗诵会”都是很好的班会形式。开展“红色革命诗歌朗诵会”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搜集并整理革命诗歌和革命故事,然后让学生自由选择朗诵形式,可以是独诵也可以是小组朗诵。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加深了对革命文化的理解。朗诵结束后,可以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适时点评和总结,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通过交流使学生受到革命精神的启发。

2 .参观革命英雄纪念馆

思政课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室,要开辟第二课堂,要充分利用本土的红色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殷切嘱托:“湖南是一方红色热土,大批共产党人在这片热土谱写了感天动地的英雄壮歌。”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青年毛泽东纪念馆、雷锋纪念馆。现场聆听讲解员的讲解,观看革命文物,学生能够重温革命历史,根植爱国情怀。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学生亲身感受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参观结束后,学生与同伴分享参观体验,使学生真正忙起来、动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加深对革命精神的理解和崇敬。

3 .参与社区实践活动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社区的红色实践活动中,如担任红色文化讲解志愿者、走进退休党员之家等,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讲解和服务,传承和发扬革命精神。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还将课堂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小学思政课与小学语文革命文化题材文章的“双向奔赴”,将课内与课外深度关联,学生在实践中深入理解和感受革命精神,帮助学生沉浸式体验革命文化,让革命文化知识厚植于心,为学生打好精神底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