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线面”结合 构建职业院校心理健康工作体系

■四川省大邑县职业高级中学 王蓉琴

《教育导报》
2024年第61期(总第3956期) 导报二版

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④

心理健康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必备品质。职业院校心理健康工作既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强省建设的重要保障。要充分发挥心理健康工作赋能未来工匠的作用,构建职业院校“点线面”结合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格局,为加快建设教育强省提供持续保障。

一、以学生心育为基点,激发未来工匠“心”动能

有的放矢,深入了解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经历、家庭教育情况,加强动态观察、信息更新。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及专业方向,开足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强心理健康课程建设,特别是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建设,提升学生解决矛盾、应对挫折的能力。用优秀企业文化涵养学生。企业文化进校园、进实训室、进教室,注重运用积极心理学,引导学生践行工匠精神,构建契合心灵成长的职业院校文化。充分发挥朋辈教育作用。设置班级心理委员,负责知识宣传、情绪观察、危机预警等工作。开展心理社团活动,培育心理志愿服务骨干力量。培训和指导心理委员、心理志愿服务骨干开展朋辈心理辅导。人文关怀,关注个体差异。加强对特殊群体学生和困境学生的重点关爱和心理帮扶,落实学生心理健康日常管理。

二、以院校工作体系为主线,激活未来工匠成长“心”空间

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纳入人才培养体系。注重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提升,将学生心理健康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做好落地落实工作。建立教职工全员培训体系。按需分类分层开展教职工心理知识技能的普及教育,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班主任专项培训,特别是开展好心理危机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建立“四位一体”工作体系。建立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四位一体”工作体系,建强心理辅导中心,配齐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常态化开展教育、监测、预警、转介、辅导、复学评估等工作。构建“心理+”工作体系。做好“心理+学科”心理健康融合教育,开展好“心理+职业”体验活动,加强“心理+校园文化”建设,夯实“心理+科研”研究工作。健全防护预警网络体系。完善心理危机预防、预警、干预体系,形成院校、系部(专业)、班级、家庭心理防护网络,开展心理危机应急演练,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三、全面提升协同育人成效,激励未来工匠持续发展

推动中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发展。开展中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发展理念、路径实践研究,有机衔接和协调中高职心理健康工作,确保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与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相适应,实现师资共享、课题共研、人才共育。建立政行校企心理健康工作机制。政府主导,行业、学校、企业紧密合作、同向发力,通过行业调研、企业实习实践、大国工匠进校园等多种途径,提升学生心理品质。建立家校医协同育人机制。夯实家校协同基础,通过开放日、亲子关系专题活动等形式,让家长深入了解院校。赋能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家长优化亲子互动方式,改善亲子关系,让家庭成为孩子缓解不良情绪的温馨港湾。“一生一策”,强化家校沟通,积极对接医疗卫生机构,及时提供教育服务,建立心理问题学生的家校医“多对一”关爱模式。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