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山学子搭起“圆梦梯”

《教育导报》
2024年第61期(总第3956期) 导报二版

(上接1版)

如今,剑门关高级中学编写了《蜀道史话》《蜀道诗韵》《蜀道特产》《剑阁地理》等校本读物,并按年度制订详细的蜀道文化课程计划。同学们不仅能在校内聆听相关的讲座,还可以走出校门开展远足、研学等活动,通过“我给家乡景点写解说词”“我是剑阁小导游”“撰写剑阁旅游调研报告”等多种形式,深入了解古蜀道。

“通过学校的蜀道文化课程,我对家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为家乡感到骄傲和自豪。”高一学生廖纹说,在实地踏上剑门关、深入了解古蜀道的过程中,她对课本上的古诗词、地理知识等有了更加具象化的认识,这对自己的学习很有帮助。

除了利用好本土资源以外,剑门关高级中学也一直在探索如何更好地满足山区孩子全面发展的需求。早些年,一些家长“唯分数论”的观念还较普遍,同时很多家庭难以负担课外的艺体培训费用,导致山区学生缺乏艺体技能。

剑门关高级中学党委副书记岳剑东回忆,对此,学校在2010年就开始开设特色课程,加大投入,改善相关硬件设施,在校内、校外广泛选拔特色课程教师,免费为学生提供书法、器乐、声乐、体育、科创等方面的辅导,“我们的学生除了学业以外,至少要有一项拿得出手的艺体技能。”

本着这个朴实的愿望,剑门关高级中学形成了培养学生特长、彰显学生个性的特色课程体系,从初一到高二年级开展“五年一贯制”培养,每周增设一节体育特长课、两节社团类特色课程,以选课走班的形式实现全员覆盖、并坚持至今。

通过蜀道文化课程、社团特色课程、体育特色课程以及红色文化课程,剑门关高级中学搭建起立德树人课程体系,从多个维度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实现学生多元化成长、多样化成才。

帮扶协作谱新篇

在剑门关高级中学的教学楼和宿舍楼,设有智能微型图书馆设备,同学们无需专门到图书馆,就能随时随地借阅图书。这样温馨又便捷的设计,在学校还有很多。

今年5月,由杭州市上城区出资400万元,援建剑门关高级中学的“智慧校园项目”全面投入使用。学校信息处主任苟明湘介绍,该项目包含机房升级改造、智慧校园平台建设、新高考系统创建、精品录播室建立、校园电视台成立、数字化阅读及电子班牌构建七大方面,让师生的在校生活变得更加便利,“也帮助学校在数字化进程中迈出了极大一步。”

在各类帮扶下,如今,剑门关高级中学的办学条件不断完善,与此同时,学校发展的内生动力也不断增强。近年来,该校成为北京化工大学的托管帮扶校,还与广安中学、双流棠湖中学构建联盟发展共同体,并以网络直播班为纽带,与成都七中结对共研。借助这些纽带,学校的师资力量不断增强,成为推动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

“老师们接触到了省内乃至国内优质的教育资源,教学能力不断提升。”高一年级教学组长徐兴鑫说,大家还开展了具有针对性的教研活动,及时将先进理念转化为符合校情的教学实践,助力学生学习、成长。

今年5月16日,剑门关高级中学举办高中20年发展成果汇报会,回顾了20年办学历程,也开启了新的发展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重要指示,为全校师生注入了无穷力量和不竭动力。”邓思勇展望,学校的近期目标,是在2025年争创为省一级特色示范普通高中;而长期的愿景,则是创建质量一流、特色鲜明、示范性强的优秀名校,“我们一定牢记嘱托,加快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学校!”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