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爸爸”“班妈妈”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白羊九年一贯制学校 林通

《教育导报》
2024年第61期(总第3956期) 导报四版

我的农村教育故事——

四川盆地北部的雪山下,有很多条海拔落差达三千米的山沟、峡谷,在这些山沟、峡谷内有着一个个边远的乡村。村里的学校里,有一群可爱的老师被学生们亲切地称呼为“班爸爸”与“班妈妈”,这是由无数个教育故事汇聚而成的称呼。而我很荣幸地在一个距家500多公里,距县城285公里的乡村学校里当了15年的“班爸爸”。

这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从小学一年级一直读到初三毕业。因为山高路远,学生不能每天往返学校,所有学生都寄宿在学校。清早6点,学生起床,我们老师也是如此,查看学生起床情况,带学生跑早操,然后上早自习。晚上学生就寝后,老师还要查看学生的就寝情况。在这里,老师们的上班时间是“朝六晚十”。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些事应当是生活老师的职责,与班主任无关。但全校9个年级只有一位生活老师,没办法深入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情况,也无法关心、关爱到每一位学生。所以在这里,任课老师除了上课外,还要担起生活老师的职责,面对学生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全力而为。

同时,学生每天都在学校学习,家庭教育是缺失的。但早晚自习,老师们都全心全意地对学生进行辅导,而这些额外的工作量,都未计入老师们的报酬。虽然没有任何补助,我们仍然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很多人都会问:“你们为什么要让自己这么累?”我们的答案是:“为了孩子们能更好地成长。”

有的学生6岁就开始住校,但是他们生活上能完全自理的很少,从早上的起床、洗漱、叠被子,到一日三餐、就寝,都需要班主任全程陪同、指导,还要帮他们打开水、打扫卫生,晚上守护着他们入睡,给他们盖被子。孩子生病了,班主任背着去送医、喂药、观察病情;孩子晚上尿床、拉肚子了,也是班主任帮他们处理。

除了生活中的关照,孩子们更希望得到心灵关爱。比如学生想家了,想哭,又怕别人笑话,总是找一些肚子痛、头痛的借口来掩饰自己内心的脆弱。班主任要让学生正视自己的内心,让学生明白对家人、亲人的思念是人之常情,告诉学生老师和他们一样,思念着远隔千里的父母、孩子,但他们要学会坚强、克服困难,把对家人的思念转化成学习的动力。一周当中,老师陪伴学生5天5夜,而家长只陪他们两天,久而久之,学生对老师们便产生了像对爸爸妈妈一样的情感。

正是班主任们不计回报的无私奉献,让学校的成绩超过了县城里的学校,各学段综合素质考评成绩优异。学生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多次获得全国一等奖、全国十佳称号。

被学生们亲切地称呼为“班爸爸”与“班妈妈”,也引发了我的深层次思考。15年的“班爸爸”教育经历,让我发现家庭教育缺失的学生们,在很多方面都存在问题。

部分学生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很少,和家长之间的情感疏远。留守儿童更是如此,一年才和父母见上一两次面,而和老师们在一起的时间更多。在学习方面,学生每天都在学校,无论课堂作业还是家庭作业,都是在学校完成,家长完全没有参与其中。学生不知不觉间会形成“学习就是与老师有关,与家庭没有联系,回家就是玩,没老师在场就不写作业”的想法,甚至出现了在周末或节假日,家长会因为学生不写作业打电话告诉老师,老师督促后学生才会写作业的现象。

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们也做出了很多尝试与努力。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苦下功夫,如让学生学会自学、组建三人行小组互助学习等,同时加强与家长之间的联系。而山里的家长回答最多的却是:“我们没有文化,没办法辅导,学习上只有指望老师们。”面对众多的这类家长,我们只能对家长进行培训,让家长知道如何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如何与自己的孩子沟通,如何让自己的孩子更好地成长。很多时候,我们都在感叹:我们的学生,更像是我们的孩子。

正是因为老师们的无私奉献、对学生的关爱,才换得了学生们“班爸爸”与“班妈妈”的亲切称呼。也正是这一声“班爸爸”与“班妈妈”的称呼,让我们深知身上有着更重的责任。在未来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定会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