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你所不了解的事

■王栋

《教育导报》
2024年第62期(总第3957期) 导报四版

《金榜题名之后:大学生出路分化之谜》

郑雅君  著

熊庆年  主编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23年1月

ISBN:9787542677815

《金榜题名之后:大学生出路分化之谜》(以下称《金榜》)以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对知名高校大学生的家庭背景、校园生活以及毕业去向进行了冷峻的社会学分析,概括呈现了大学教育的路径、成效与不足。该书分为“迷宫”(概论大学规则)“视角”(介绍研究框架和方法)“家境”(提出“目标掌控”和“直觉依赖”两种模式)“努力”(两种模式在学生身上的具体显现)“方向”(职业目标的确立、意义赋予与职业结果)以及“余论”(“寒门学子”的文化障碍及其跨越)六章,力图呈现穿越大学的不同路径以及由此走向的不同职业结果,整体揭示大学隐秘的筛选规则与“寒门学子”取得精英职业的文化障碍。

郑雅君将“寒门学子”界定为“社会出身弱势的学生”即“来自处于不利地位的社会出身或家庭背景”(如低收入、农村、西部、第一代大学生)。该群体受限于所属阶层的视野、思维与识见,不了解“向上流动如何发生”。尽管《金榜》中的大学是中国顶尖的高等教育场所,学生天赋突出,但社会出身弱势的学子仍困惑于大学繁复矛盾的规则、难以协调个人发展与社会期待的张力,最终往往错失更好的职业选择。

《金榜》认为学生出路分化的关键在于是否具有“自我主导的方向感和目标感”,并依据该标准提出了大学生的“目标掌控模式”和“直觉依赖模式”两种路径,强调两种路径具有技术和道德上的双重区分。在技术上,目标掌控者更了解大学校园与职业市场的规则,会有意识地确立职业目标并以此安排自己的活动,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往往属于该群体。而直觉依赖者一般对大学规则和职业目标缺乏清晰认知,依靠直觉和已有的习惯来安排大学生活,往往错失机遇难以累积优势,社会出身弱势的学生大多属于该群体。在道德上,直觉依赖者几乎不考虑职业目标和预期收益,认为目标掌控者行为功利,不乏“投机取巧”(如上“水课”)。目标掌控者则认为自己并非功利,而是持之以恒地追求生涯目标。

如何上大学才是“成功”的?《金榜》给出的答案是:理解规则与尽早确定方向。相较直觉依赖者面临更多不确定性,选择更少,更容易被外部影响;目标掌控者更易成功。《金榜》的答案当然有可推敲之处。第一,面临学历的“通货膨胀”,将大学的“成功”定义为高职业地位,这种说法有失偏颇;第二,尽管《金榜》整体认为目标掌控者更适合大学场域的游戏规则,但郑雅君也意识到机会主义者可能会错失内在个体成长,而迷失无从者也可能更好地推动了自我探寻,只是外部影响尚不明显;第三,直觉依赖者可能转化为目标掌控者。社会性投入有助于直觉依赖者转化为目标掌控者,只是直觉依赖者往往不习惯校园活动与人际交往,会尽量少地投入社会性事务。而目标掌控者更关注社会性活动,更善于社会融入。

值得注意的是,《金榜》认为两类区分是布迪厄所称的不同阶层习性的结果,如目标掌控者社会性投入少就是典型的阶层习性。阶层习性很大程度上来自社会出身和基础教育。郑雅君发现,优势阶层的父母熟悉大学场域,让孩子选择是一种培养策略;弱势学生的父母无法提供针对性建议,学生只能依靠片面的知识、直觉与过去的习惯独自摸索,诸多选择显得随意冲动。优势阶层的父母既能够引导和培养孩子的自我掌控能力,又能通过眼界和实力进一步保驾护航;而弱势阶层的父母只能为孩子提供纯粹的精神帮助和有限的经济支持,无法具体指导其大学生活、关键决策乃至职业目标。

在弱势阶层父母影响分析中,《金榜》显现出冷峻的社科分析风格,总体呈否定性立场。《金榜》在此议题上指出了更多的困难。郑雅君承认习性能够在大学中再社会化,实现文化修养、认知图式与气质品位的转换。但她也意识到“寒门学子”会经历布迪厄所称的“习性分裂”,即寒门学子既要不断适应精英大学的新场域,又要保持与旧有的家庭、社会场域的联系,很容易产生自我认同的分裂。

但即使在这种困境下,郑雅君仍强调大学教育的意义。在书中,郑雅君坦诚《金榜》与自我命运的深刻关联:她来自甘肃省的一个单亲家庭,通过努力考入复旦大学;但她大学初期极为陌生、无力,本科毕业迷茫无措甚至延毕了一年;她以自己的迷茫为主题展开了大学生出路研究,最终发现大学生会否迷茫取决于大学生能否尽早意识到毕业后的出口。学校化的习性重塑了郑雅君,她从“直觉依赖者”转变为“目标掌控者”,为自己选择了一条走得通的学术之路。尽管大学变成了一座“迷宫”,但它仍是最能帮助青年人消解迷茫和抚慰生命的场所。

颇为难得的是,郑雅君没有止步于布迪厄的习性理论,让自己的研究成为教育再生产的另一个案例。她希望给迷茫中的大学生一些勇气、一些真正的帮助。《金榜》总结了几条“寒门学子”穿越大学的指南,颇为真诚珍贵:其一,意识到困境并非源于自身,而是有深刻的社会根源;其二,愿意走出舒适区,尝试接受(或反思后再拒绝)习惯拒绝的事物;其三,增加社会性投入,学习新场域的游戏规则;其四,保持自我的延伸性(如创造个人神话),实现文化身份的主动融合;其五,尝试欣赏原生文化和过渡经历及其产生的独特优势。

新的一年高考成绩已经公布,又一批新鲜学子即将进入大学,如果在大学中遭遇迷茫,不妨看看这本社会学著作,或许能帮助你更好地适应大学,更深刻地了解规则、探寻自我。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