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精神成长做有思想的“减法”

■黄子珍

《教育导报》
2024年第62期(总第3957期) 导报四版

《以教师之思,促学生之问》

刘莘  著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9月

ISBN:9787576027525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作为一名乡村青年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我时刻在思考如何让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更好地成长?如何通过阅读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就在一筹莫展时,我遇到了《以教师之思,促学生之问》这本书,深受“思问教学法”的启发,对整本书阅读教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最重要的是,我找到了为孩子的精神成长做有思想的“减法”的具体实践办法。

首先要“乐读书”。在这个网络时代,未成年人还未形成健全独立的思维能力就被各种信息绑架了,孩子们很容易成为被大数据锚定后精准推送的对象,为了使孩子的思维不被网络世界的复杂甚至虚假意识随意涂抹,要让孩子意识到读书对自己成长的积极意义,阅读带领孩子的精神向纵深和高处发展。

为达此目标,显然仅仅依赖语文教材的课文阅读是不够的,因此,每学期我会组织一个“读书分享会”,让孩子们分享自己最喜欢的书籍,并谈谈阅读感受和收获。另外,我还会举办一个“故事大王”比赛,让孩子们挑选自己喜欢的故事,用自己的方式把它演绎出来。不管以什么形式展开,让孩子们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是最重要的。

其次“读好书”。要让孩子和教育者知道阅读对于孩子成长的积极意义,那就要认真思考和谨慎选择,该读什么书?什么类型的书合适什么阶段的孩子?其实,我们可以按照分级与分类阅读的要求为孩子挑选可以深度阅读的经典好书。在选书时,我们应该选择触动孩子心灵、启迪孩子思想的书籍。同时,在筛选出的经典好书中,还要根据孩子的年龄、认知水平、阅读水平和阅读偏好,选择适合他们成长的书籍。

我深知阅读不能始于课中、终于课外,所以我倡导孩子每学期读两到三本课外书。为了能选到适合该学段的经典好书,我每学期开学时都会给孩子们做一个线上阅读测评表,根据“字词掌握”“信息提取”“欣赏共情”“归纳推理”“反思评价”“想象拓展”等维度,忠实反映孩子的阅读水平和偏好,并根据相应的数据分析为孩子推荐适合其成长的好书。

最后“好读书”,即“如何读”。最重要的是要减少、转变教育者的过多介入,主张教学相长,以教师之思促学生之问,反过来学生之问也可以促教师之思,这是一种动态生长原则,也就是老子说过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主要通过读前、读中和读后3个步骤进行。

读前,孩子的原始阅读体验很重要。教育者在读前引导时要用尽可能少的“剧透”去激发孩子阅读某本书的兴趣,反对在读前布置沉重的思考任务,从而破坏因人而异的原始丰富性;读中,根据问题意识原则,教育者要将影响思维的普遍问题植入文本的特殊情节之中,借助原始阅读体验赢得思维发展契机。要学会提问或设计问题,带动孩子主动地有所思、有所想,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读后,敞开交流,进行“主题式”的读后写作,让孩子有目标性地整理阅读时的心中感想。

以上论述都是在课堂中的阅读“减法”,放眼大环境,这个理念也适合学校的阅读文化建设。刘莘提出,可以按照分级分类阅读方式建构阅读环境,比如通过数字平台进行阅读后的评价,创造数字化的阅读环境,利用儿童心理将阅读空间按分级阅读的理念进行里外有别的设计,将阅读内容和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深度融合等。作为校园文化引领者,校长和教师更清楚阅读对于孩子精神成长的重要性。“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学校应该为孩子提供充足的阅读资源、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以及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

《以教师之思,促学生之问》让我明白,作为乡村青年教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为此,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将更加注重为孩子的思想做“减法”,努力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疑问。我相信,通过努力实践“思问教学法”,乡村语文教学将更加丰富多彩。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