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师范学院打造资源与环境科普教育平台——

探索科普育人新路径

■本报记者 葛仁鑫

《教育导报》
2024年第62期(总第3957期) 导报二版

6月6日,在绵阳师范学院高新校区,由该校资源环境工程学院师生精心筹备的端午节科普宣讲活动气氛热烈,活动结合端午传统和世界环境日主题,设置了植物知识科普、传统文化体验、生态理念宣讲等环节,不仅受到校内师生的欢迎,还吸引了绵阳市部分中小学校师生踊跃参加。

近年来,绵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工程学院整合院内科教资源,打造绵阳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科普教育平台(该平台也被师生亲切地称呼为“科普苔”),围绕培养青少年科学兴趣、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有组织开展特色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活动,在科普教育、学生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整合资源推动青少年科普教育

每年的世界地球日和世界环境日,是“科普苔”师生策划科普活动的重要节点。在4月底,“科普苔”举行了为期一周的2024年世界地球日主题科普系列活动,学生志愿者走进绵阳市5所中小学,向1000余名师生进行了科学宣讲。同时,活动还邀请了近100个家庭走进绵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工程学院的各个实验室,带他们了解地理、环境等科学研究的内容。

据了解,“科普苔”于2022年3月成立。高校丰富的科教资源、完善的科研设施,是“科普苔”开展科普工作的优势。绵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工程学院除了有专业的教师团队以及相关的科研背景外,还拥有天象馆、昆虫馆、地质地貌室等8个实验室和1个气象园,相关的标本、模型和器材都十分完备,这些都为科普活动的高效开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大学生志愿者的参与,也为“科普苔”的运行注入了强劲动力。

学校2020级地理科学专业学生任宇婷今年毕业,她在“科普苔”创立时就已参与进来,“同学们根据特定主题,利用专业知识设计科普活动,并与专业老师密切沟通,确保讲解内容的权威性。”由于年龄相近,这些哥哥姐姐们的讲解让中小学生觉得更有亲和力,任宇婷介绍,根据受众的年龄特点,同学们会专门设计一些小游戏,增加科普的趣味性,“比如讲到地貌时,会让他们自己用黏土捏出地貌模型,在动手参与的过程中感知地理的魅力。”

如今,“科普苔”以中小学为核心学段,同时覆盖幼儿园和大学,实践形成了青少年科普教育大中小幼一体化模式,常态化开展各类科普公益活动,受到广泛欢迎。

“第二课堂”助力学生综合发展

在“科普苔”成立初期,团队成员以教师为主,只有8位学生加入其中。随着影响力不断扩大,“科普苔”吸引了更多学生的关注,而同时,老师仅凭自己的业余时间,也难以支撑起各项活动的开展。对此,绵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工程学院进一步探索以党建带团建,将“科普苔”活动设计与“第二课堂”个性化定制成绩单改革相结合,纳入团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更多学生参与进来。

“从2022级这一批学生大二的时候开始,我们就尝试让同学们来‘挑大梁’,老师进行科学指导。”共青团绵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工程学院分团委书记、学校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熊苗介绍,“科普苔”按职能组建起约50人的核心学生团队,负责活动策划、准备、组织、宣传等工作,在开展活动时则号召其他同学加入,以此覆盖更多学生。

参与“科普苔”活动的同学们,绝大部分是师范专业,他们也在这个“第二课堂”中不断成长。

杨雨亭是“科普苔”学生团队中的一员。去年11月,学习地貌学的她在准备周末公益课的时候,发现自己缺少案例支撑,于是利用周末时间,到北川县寻龙山龙隐洞实地考察,最后不仅丰富了宣讲内容,也深化了她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如今,“科普苔”已成为绵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工程学院实践育人的一张名片,学院副教授黄齐珍表示,同学们利用课堂上、实验中掌握的知识进行公益宣讲和志愿服务,不仅巩固了专业知识、锻炼了师范生技能,也在人际协调、活动组织等各方面取得进步,“在指导过程中,能够明显感受到同学们在综合能力上的提升。”

“良性循环”传播生态文明理念

苔藓,是检测生态环境质量的指示植物,尽管微小,却是不可或缺的一抹绿色,这是“科普苔”名字的由来。

“发挥学科特色与人才培养优势,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是我们不变的初心。”林孝先介绍,一开始,老师们自发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科普苔”的公益活动,后来团队不断壮大,资源环境工程学院几乎每一个二级部门都有老师参与进来,结合各自优势助力平台建设,“科普苔”成为学院提升教职工团队凝聚力、推动学科建设、不断服务地方的一项重要支点。

随着平台建设不断完善,“科普苔”的成果不断涌现,其孵化出的学生科普作品多次在各类省级大赛中获奖,开展的志愿服务项目受到多方好评。

“师生的共同努力,让‘科普苔’的运行进入良性循环。”林孝先表示,“科普苔”团队将进一步探索走出校园做科普,突破场地局限,他们最近的计划,是到相对偏远的山区开展公益科普活动。“让更多人认知地球规律,保护资源环境,我们将一直在路上!”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