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延绵千古的历史甬道上,五千多年来的杰出人物不可胜数,他们像一颗颗繁星闪烁,点亮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星空。而范文正公范仲淹就是灿烂星河中闪亮的一颗。
范仲淹有着如竹的高风亮节,是近乎全才的人臣典范。何为“荒坡”?他出生艰苦,两岁父亲去世,求学时断齏画粥,却窖金苦读。他非生在沃土,却坚韧不拔,节节攀升,终站在群山之巅。何为“刺楠竹”?竹在竿和枝丫上均有坚硬的“刺”,如范仲淹一生刚正不阿,犯颜直谏,即使被贬3次也坚持为国为民。他非自全之士,“不以富贵屈其身,不以贫贱移其心”,而是一株带刺的竹子,在荒坡向上奋力生长。
范文正公德彰何处?他如一支鞠躬尽瘁的蜡烛,于学术、州县、朝廷间燃烧自己,发光发热。曾有人这样赞扬他:“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在朝廷则又孔子所谓大臣者,求之千百年间,盖不一二见,非但为一代宗臣而已。”为学,他有勤奋刻苦之德。求学期间饿了断齏画粥,困了以水沃面,如此者3年。为官,他有仁厚爱民之德:在泰州,他主持修筑海堰,保护农田不被海水倒灌;在青州,他上书朝廷,为民众要求减赋和纾困。为臣,他有直言不讳之德。范仲淹因直言上谏被贬谪3次,同僚梅尧臣作《灵乌赋》劝告他保全己身,没想到范仲淹也作《灵乌赋》回他,“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尽显为国为民的赤子之心。
范文正公所立何功?司马光说:“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范仲淹当得起这个谥号。为兴文化,他将福荫子孙的宝地用来建学,首开东南兴学之风。蝗灾蔓延民不聊生时,范仲淹一边鼓励百姓开源节流,一边采取“以工代赈”,举办龙舟比赛和主持扩建寺院。于是有余钱的百姓盘活了资产,出苦力的劳工有了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彰显他的政治智慧。
范文正公所立何言?在文学史上,范仲淹也是一座丰碑。明代周孔教给予他高度评价:“发为诗词,温润和雅,蔼然仁人之言,粹然治世之音。”初中时代,我背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当时浅薄地以为只是两句朗朗上口的口号。但当我翻开范仲淹的人生画卷,我发现他真的用生命谱写了“居庙堂之高而忧其民,处江湖之远而忧其君”,笔笔生辉,淬炼出穿越古今的火花。他被贬后以青山绿水涤荡心怀,一组《萧洒桐庐郡十绝》吟咏而出;他在边关驻守,“远护玉关犹竭力,入陪金铉敢周身”,尽显奋不顾身的勇气和报国安民的决心;他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激励着所有为国为民的人。他如一株高山上的竹子,为人、为官、为文至今鞭策着千万读书人,“素心直拟圭无玷,晚节当如竹有筠”,昭示纯洁无瑕的清廉之心。
“竹生空野外,梢云耸百寻。”如今我们拜读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回望历史,那中国文化史上出现了多少颗闪耀的星星啊。但是我想,他们面前矗立这一个楷模——范仲淹。他如巍巍青松,挺立于山崖之上,又如竹风铮铮,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是我们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