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孩子 成就孩子

■本报记者 马晓冰

《教育导报》
2024年第66期(总第3961期) 导报三版

从幼儿园到小学,不论学习,还是生活,都有很大差异。家长除了需要关注孩子的知识储备,还需要帮助他们做好心理准备、完成心理过渡。如何满足孩子的成长需求?如何引导孩子认识生命?怎样为孩子储备积极的心理能量?针对家长关心的问题,成都市成华区一缕阳光家庭教育公益服务中心发起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巨红琳在成华区妇联主办的“衔接有道,成长有爱”专题讲座中进行了指导与讲解。

正确认识孩子生长发育的敏感期

成长不是在原地踏步中发生,而是一个“阶梯式”迈进的过程,一步一步走向成熟。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人都会经历不同的阶段,而每个阶段也都有各自的“成长重难点”。

从幼儿到少年,是孩子与世界初步接触的时期,在这个阶段,他们更加需要家长的陪伴与引导。“大多数人的成长都会经历这样3个‘阶梯’。”巨红琳介绍,0-3岁,孩子最需要的是安全感,这会给他们向外界探索的勇气,初步突破“人际关系”的屏障;3-6岁,孩子更需要建立起自信心,在运动、游戏等互动中获得满足感,突破“畏难情绪”的屏障,愿意做更多探索与尝试;6-12岁,孩子进入小学阶段,会遇到更多学习任务和挑战,此时“上进心”的培养格外重要,能帮助孩子突破“动力不足”的屏障。

遵循成长的规律,孩子才能健康地长大,如果在某个敏感期,孩子的核心品质没有得到发展,会导致接下来的敏感期被顺延。“成年人应该放慢节奏配合孩子,让孩子在敏感期内得到充分、良好地发展。”巨红琳说。

根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巨红琳进一步讲解了如何养育一个心灵健康、人格健全的孩子。首先,从“正确认识”做起。视觉、触觉、味觉是婴儿常用的探索工具,爬行也是他们重要的大脑感统训练方式。进入幼儿园,孩子迎来了空间敏感期、自我意识敏感期、语言与色彩敏感期。此时是孩子形成时间观念、规则意识的雏形期,他们会很在意秩序,开始建构审美与道德。4-5岁阶段则是孩子的逻辑思维敏感期、人际关系敏感期,孩子特别喜欢问“为什么”,总爱对事物刨根问底,家长应耐心地支持孩子发问,用他们能理解的方式给出解答。同时,孩子还会通过分享食物、玩具进行社交,主动建立人际关系,对成人的模仿意识也会增强。

“生长发育的敏感期有一定的发展规律,但是每个人的敏感期又有所不同。”巨红琳提醒家长,“自由的心理、爱的氛围、丰富的教具和大的活动空间是儿童正常发展的充分条件,家长需要注意防范孩子自主探索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但是不能用恐吓的方式让孩子依从。”

把握生命教育和性教育的好时机

“4-5岁也是孩子开始探索生命起源的时期。”巨红琳指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很喜欢追问‘我是从哪里来的’,对自己的身体构造、器官功能充满好奇心。但许多家长会因为不知道如何解释而搪塞孩子,这种做法,反而会错失生命教育和性教育的好时机。”

对生命感到好奇,是每个人成长中都会经历的体验,能否以正确、合理的方式满足好奇心,有赖于及时、科学的生命教育。巨红琳认为,家长教育、引导孩子的过程,也是不断给他们的生命以肯定,为他们注入生命能量的过程。

“第一个肯定”是对提问的鼓励。对生命的好奇是生长发育过程中正常的心理需要,家长不需要有“羞耻感”,可以先认真地回应孩子:“这个问题太棒了!我们可以一起从绘本中来找答案。”接着,结合书中图示,大大方方地告诉他:“你最初是由精子和卵子结合而成的。”家长还可以借机带孩子了解人体生殖器官,知道不同性别在身体构造上的差异,教孩子如何保护自己。

“第二个肯定”是肯定孩子生命的价值。告诉他:“你是爸爸妈妈爱的结晶,我们很爱你,很珍视你的生命。”巨红琳表示,家长可以用故事的形式和孩子讲讲“父母爱情”,爸爸和妈妈化身故事里的主人公,他们是如何相遇的、欣赏对方的哪些优点、如何相爱的。父母对彼此的肯定会使孩子更加认可自己的生命。

“第三个肯定”是让孩子感受到生命的独一无二,为自己诞生在世界上感到骄傲。家长可以借助绘本或科普动画,告诉孩子,在几亿个精子中,只有几百个可以到达卵子周围;只有最强壮的一个或者两个精子有机会和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才能有小婴儿的诞生。“每一个成功来到世界上的孩子都是经历过层层选拔,强者中的强者。”巨红琳说:“让孩子体会到生命的宝贵,他也会在未来的成长中更加尊重自己与他人的生命。”

“家长要在孩子0到6岁这6年中,帮助孩子塑造一个乐观、值得被爱的自我。”巨红琳说。

从小培养孩子积极、阳光的心态

“幼升小”过渡期,家长可以将书写、数学等学习融入生活、变成游戏,增加孩子对学习的期待和自主学习的动力。“阅读比写字更重要,多读绘本可以帮助孩子了解社会规则和人际关系。”巨红琳表示,“除了读书、写字、算数,孩子还有很多的东西需要学习。家长不能忽视孩子在这个阶段的社会性发展,帮助他们学习合作、面对挫折等,还可以建立起初步的职业认识。”

将关注的重点从“学习的内容”转移到“学习的情绪”上,是家长应该做的尝试。与其为孩子的学业而焦虑,不如帮助孩子“爱上学习”。对于即将进入小学或初入小学的孩子而言,卷面上的等级、在班级中的排名,都只是暂时、表象的结果,不厌恶学习,有浓厚的探究欲、好奇心,才能更好地激发学习的潜力,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家长为孩子做规划应以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为起点,不要过于着急而伤害了孩子的学习情感。”巨红琳进一步解释,“只有真正感兴趣,才能体验到成就感。自我激励是孩子信心的重要来源,当他的状态偶尔有起落时,‘相信自己能够做到’‘相信自己总会越来越好’的正向心理能量会成为他的重要支持。”

如何培养孩子积极、阳光的心态?巨红琳向家长推荐了4件“最重要的事”:运动、阅读、谈心、做家务。

巨红琳指出,运动可以产生多巴胺,尤其是亲子共同参与户外运动,与大自然深入接触,在阳光下挥洒汗水,更有助于收获好心情;阅读是可以陪伴孩子一生的能力,书籍会成为他一生的避难所;谈心与交流会帮助孩子收获更好的人际关系,善于倾听与共情也会使孩子得到更多的支持;带着孩子一起做家务,既是培养他的劳动能力,也是在培养孩子主动承担责任的意识。“我们常夸奖一个孩子‘眼里有活儿’,这是从小在家庭中锻炼出来的,在未来,步入社会,‘眼里有活儿’有时比学业成绩更加重要。”巨红琳说,“积极的心态能使人走得更加长远,家长可以试着从关注自己的情绪和身心感受做起,养育一个有幸福能力的孩子。”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