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犟牛”的蝶变

■成都金苹果公学 周巍巍

《教育导报》
2024年第67期(总第3962期) 导报三版

“画蛋”    蒲雨  摄

新生体验营那天,我见到了个子小小的小 C(化名),他眼睛里充满了好奇、期盼、激动,每一个环节都积极参与,并大胆表达着自己的想法。然而,一个小插曲打破了初识的“平静”——没有第一时间拿到奖励贴的小 C,情绪如爆发的火山,摔门而出,不吃饭、不说话,双眼充满了敌意。后来的课堂上,小 C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存在。每当老师提问,他迫不及待抢答,但从不举手和起立。他是一只停不下来的“陀螺”,在课堂中不停“旋转”。课上,老师说一句,小 C接一句。课后,老师找到小C聊天,他不接受沟通,把桌子拍得吱吱响。

◆拒绝,原来“事出有因”

课间,小 C如欢快的鸟儿在操场上嬉戏,当他展示新学的腾空翻时,重重地摔下去,左脸受伤了。小C拒绝去医务室上药,拒绝回家休息,甚至拒绝妈妈的关心。这时,我发现,遇到问题时的小 C像一只小蜗牛,喜欢把自己“藏进壳子里”。

小 C拿着班级里被踩弯的扫把,对我说:“巍巍老师,你看,这把扫把就像是我们家的。”原来,家里的扫把是“教训”他的工具。此时我明白,小 C需要的是“非暴力沟通”,不能施之高压,也不能过于放任。如古人所说:“万物之状,宜于中庸。”教育需要找到一个适中的点,既不压抑孩子的天性,也不放任其顽劣。

我认为,小 C有一份与众不同的光芒,是他独特的标志,是需要珍惜与发掘的宝藏。我愿尝试打造一座适合他生长的“花园”,许他以“独特”的方式绽放。

◆沟通,从“心”开始

我从和小 C妈妈沟通开始。我经常和小 C父母分享他的进步和闪光点。当遇到小 C调皮需要沟通时,我一定会告知他们具体的教育方法,做到不暴力、不讽刺,多平和、多思考、多看见。

最为关键的还是师生间的相处模式。我鼓励小 C无论遇到什么问题或挑战,随时找我交流,我时刻倾听来自小 C内心的声音。同时,使用优点放大法,夸奖他书写的不断进步、朗读绘声绘色,他关爱同学、助人为乐……留心他的点滴进步,及时点赞,鼓励他继续努力。

由于小 C的个性,我不会强迫他完全按照传统的方式参与课堂活动。我允许他在回答问题时坐着,允许他不参加早读,甚至允许他跪在凳子上听课。我想,灵活放松的学习方式,或许更能激发小 C的学习潜力。

在对他的特别关注中,像刺猬的小 C展示出温暖的一面——他悄悄为班级带来一把指甲刀,方便小朋友使用。那天,我在班上把他“吹捧”了一番,平时活跃的小 C全程安静端坐在座位上,在全班同学面前害羞得红了脸。

小 C是个真性情的孩子,特别看重好朋友对他的评价。因此,我常常引导小 C的朋友们说温柔的话、做温暖的事。以生命呵护生命,用心灯点亮心灯。

◆蝶变,成长的另一个名字

三年级时,小 C有了很大的变化,大家印象中那个顽皮的“犟牛”,渐渐成为班级里能够独当一面的“小将”。

音乐课,老师让小 C带领小分队去整理音乐教室,她称赞说,小 C领队整理得最有序、整洁、规范;体育课,老师让他担任体育科代表,每天他认真整队;语文课,小 C也落落大方地担任小老师的角色,声音洪亮地引领大家认识生字和读词语;数学课,小 C自信地上台讲解习题,思路清晰明了;英语课,小 C热情地与外教交流……课堂上小 C的进步清晰可见。

生活中的小 C把自己的生日愿望换成为我做一次小月饼,从选材到制作,每一步都精益求精。朴实的礼物,饱含着师生之间的深情,那个像刺猬的孩子,慢慢放下了“铠甲”,变成自己成长之路的盾牌。

其实,不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我们都渴望被肯定和尊重。著名教育家卢梭曾言:我们应该尊重儿童,不急于对他们做出善或恶的评价。苏霍姆林斯基也在《要相信孩子》中提到:教育的关键在于抓住儿童的上进心和自我激励。教育者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并予以肯定,才会激发孩子的内驱力。

在这段充满坎坷与期待的旅途上,我深刻领悟到:教育的意义,不是寻求某种标准化的“模式”,而是帮助每个独特的孩子,找到适合的土壤,开出自信的花。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