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更友好的成长空间

周睿

《教育导报》
2024年第71期(总第3966期) 导报一版

8月26日,有网友发视频称:在一趟航班上,两名乘客因为忍受不了一个一岁多的孩子哭闹,把孩子从奶奶身边强行带走,关到飞机的厕所里教育。其中一名“教育者”还把教育孩子的过程录成视频发布到了网上。而这两名乘客所谓的“立规矩”的教育方式因过于极端,在网络上引发了热议。

虽然从航空公司后来发布的情况说明中我们看到,这两名乘客并不是强行将孩子带走,而是征得了其奶奶的同意,事后,孩子的母亲也对两名乘客的行为表示了理解,然而,这并不表示两名乘客的做法没有问题。这么小的孩子独自面对陌生人,难免会心生恐惧,更何况是被带进厕所这样封闭的空间内,强制性地“立规矩”。

这一事件让我们重新审视家庭教育的责任与界限,也让我们反思社会对儿童的接纳和包容性。

一岁多的幼儿,情绪不稳定、哭闹是正常现象,尤其是在飞机这种密闭空间里,孩子对飞机起飞、降落带来的不适感会更加敏感,我们应该用更宽容的态度来看待孩子的哭闹行为,多一些理解和关怀。如果孩子的哭闹让你感到不适,可以提醒或协助家长,以更加友好的方式来安抚孩子,而不是越俎代庖,用极端的方法去教育孩子。

家长也应该意识到,在公共空间及时引导孩子停止哭闹是自己应该担起的责任,无论出现何种情况,都不应该把这个责任交给他人代劳。将孩子交给陌生人,不仅存在很多无法预计的安全问题,对年龄尚小的孩子来说,还会对其心灵造成极大的伤害。家人是孩子最亲近、最信任的人,也是他们安全感的来源,在陌生的环境中,被带离家人身边,孩子容易产生恐惧、不安、担心自己被抛弃等情绪,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极为不利。

此外,更多的家长还应该审视自己的教育方式。近年来,因为孩子在公共场合吵闹、喧哗,多次引发公众和家长的对立,导致孩子稍有些活泼、玩闹的行为,就被贴上“熊孩子”的标签。而公众对“熊孩子”的排斥心理,跟其家长的教育方式不恰当有很大的关系。一些家长对孩子的不当行为视而不见,或简单地训斥几句之后便放任不管。更有甚者,觉得孩子爱玩、爱闹是天性,不仅不管教孩子,反而指责他人,这无疑加剧了公众对“熊孩子”的不满情绪。

孩子活泼好动无可厚非,但在公共场合,作为孩子的监护人,家长有责任教育孩子遵守基本的规则和秩序,避免影响到他人,而不是用“孩子还小,我也没有办法”的态度敷衍了事。曾看过这样一则报道:一对夫妻带刚满一岁的孩子坐飞机,因为怕孩子哭闹影响其他乘客,妈妈给乘客们准备了小礼物——耳塞和糖果,还附上了以孩子口吻写的情况说明卡片,并表示会尽量不让孩子打扰到大家。这样真诚的态度和做法得到了乘客们的理解。其实,只要家长提前做好准备,适时地教育、引导孩子,一些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当然,我们在呼吁家长科学教育孩子的同时,也希望大众认识到,并非每一个哭闹的孩子都是“熊孩子”,盲目排斥孩子的心态不可取。我们应加强对儿童成长规律的认识,和家长一起,保护好孩子的合法权益,为孩子营造一个更加友好的成长环境。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