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东洲:甘守直线人生 深研曲线历史

■本报记者 钟兴茂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教育导报》
2024年第75期(总第3970期) 导报四版

历史很短,一两百年放在浩瀚宇宙中也不过沧海一粟;历史很长,填满了蔡东洲的大半辈子。

蔡东洲今年62岁,是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年少求学时学历史,毕业工作后教历史,以至于他在接受采访时自嘲:“我一辈子都在学校,大半辈子和历史打交道,人生平淡得就像一条直线,没什么好讲的。”

然而,正是在这平淡人生中、平凡的岗位上,他把枯燥的历史课讲得既有料又有趣,公选课“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课堂爆满、精品视频公开课“中国传统文化纵论”辐射全国;教学之外,他还在三国文化、蜀道、宋元城堡、清朝南部县衙档案、川陕苏区等历史研究中,梳理巴蜀大地上的文化脉络,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贵乎敬教     学贵乎好学

“高校教学与基础教育不同,不以知识传授为主,而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蔡东洲说。

1988年,蔡东洲从南充师范学院(今西华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教学中,他一直避免照本宣科,想方设法让历史与现实产生联结,用“接地气”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讲唐朝平定安史之乱时,蔡东洲就会介绍颜真卿留在南充离堆山的书法真迹。周末就有学生前去观摩学习。“知识会忘记,但激发了兴趣、掌握了方法,学生就会自主地去探索。”他说。

除了用“接地气”的内容激发学生兴趣,蔡东洲安排课堂互动和问题讨论时,也总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设计。讲解明末清初农民起义后,他给学生们留下了作业题目——“如果我是李自成”。一周后,学生们准备充分,侃侃而谈,从时局分析、历史教训到战略部署,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精彩的见解。“虽然历史不能假设,但学生们有了代入感,学习的积极性就不一样了,会花心思做得更好。发言也更踊跃,不害怕出错。”说话时,蔡东洲眼里闪着光,仿佛又置身于和学生畅谈古今的课堂。

然而,在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飞速增长,讲台生活平静却清贫。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蔡东洲的许多同事、同学都选择下海经商,但他没有动摇。他说:“教育是一份事业,有时就需要刻苦的情怀。”遍读史书,他从历史上一个个教育家的故事中归纳出“教贵乎敬教,学贵乎好学”的教学理念,以此鞭策自己。

36年的教育生涯中,蔡东洲也实实在在地用行动践行着“敬教”“好学”的座右铭。从青年教师成长为学院负责人,再到如今退出管理岗位,他一直坚守在教学和科研一线。为了持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不仅赋予传统历史文化课堂科学性与趣味性,还在作业设计、社会实践、论文选题等方面下功夫。指导本科生写毕业论文时,他往往要求学生研究自己家乡的历史文化,这样既能避免抄袭,又能激发学生兴趣。学生们在对家乡文管所、史志办、历史遗迹的走访调查中,收集到的资料远超毕业论文所需,有学生甚至在硕士、博士阶段持续研究。

立足现实     扎根大地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广元市考察翠云廊古蜀道时,蔡东洲承担解说工作。他为总书记深入地讲解了蜀道“北四南三”的格局,对于一名历史教学和科研人员而言,这是莫大的肯定。而这份肯定的背后,是蔡东洲近40年的蜀道调查研究。

蔡东洲的蜀道研究开始于学生时代。虽然他学的是中国古代史,但学在南充、教在南充,对蜀道的研究有着天然的兴趣和得天独厚的条件。从学生时期的初探,到任教后组织团队立项深入研究,他的足迹遍布蜀道沿线。2017年至2018年,是蔡东洲团队蜀道调查研究最深入的时期,日常有教学和行政管理任务,他只能用周末和寒暑假时间开展研究工作。酷暑难耐或寒冬腊月期间,他却常常处在深山老林中。有时候为了前往某处遗迹,团队还需要自备柴刀开路。

“辛苦当然辛苦,但亲眼见证到那些古建筑、古关隘、古碑刻、古柏树,所有的疲惫都一扫而空了,我立马就来了精神投入下一步的研究中。”蔡东洲说。

回顾自己近40年的历史文化研究,蔡东洲认为,立足现实、扎根当地是做历史研究能深入、可持续并走向专精尖的重要因素。

上世纪90年代,因《三国志》作者陈寿是南充人,当地史学界盛行三国文化研究,初出茅庐的蔡东洲将宋史与三国文化结合,研究“宋儒的魏蜀正伪论争与改修《三国志》之风”,得到了同行和专家的认可;20世纪初,清代南部县衙档案公开,得益于他带领学生研究家乡,自己也广泛涉猎县(区)历史的经验,他主导和参与的“清代南部县衙档案整理与研究”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出版著作1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清代南部县衙档案研究》入选2011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并获得四川省人民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后来,他开展的宋元时期巴蜀古城堡研究、川陕苏区研究等也在四川省人民政府社会科学成果奖评选中多次获奖。

发挥专业优势    弘文传道

“古蜀道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中曾发挥过十分重要的历史作用。同学们,人生的道路有千万条,应当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的事业之中。”蔡东洲这样说,也这样做。

去年8月以来,蔡东洲在省委宣传部的直接指导下,进高校、到市县,开展“牢记总书记嘱托,传承蜀道文化”等专题宣讲38场。“学史可以明鉴。作为一名历史教学和科研工作者,我认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使命和担当。”他说。

在日常教学中,蔡东洲注重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他常常采用演讲、视频等方式为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多重载体,积极指导学生参加传统礼仪表演、历史论文写作、历史剧创作展演等课外活动,还带领学生参观和考察历史文化专题博物馆、档案馆及名胜古迹,让学生更深刻地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纵深和文化根基。由他主持完成的“高校传统文化课程育人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获得了四川省第八届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

与此同时,蔡东洲还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参与地方文化事业建设。结合三国文化、巴蜀文化、川陕苏区等领域的学术研究,他主持和参与完成了“川北道署”“安丙公园”“顺庆府署”“川陕苏区群众工作展陈馆”等17个专题文化场馆的展陈内容策划工作,以另一种方式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蔡东洲(前排左一)团队在米仓道南江段进行踏查。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